向改革要活力 向创新要动力
——全市经济形势述评
株洲日报记者
高晓燕
紧跟大势的科学决策,坚定不移的创新驱动,成为点亮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盏灯。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仍保持8.7%的较快增长,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下一步,株洲经济将如何发力?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强调,要继续把稳增长作为中心任务,发挥好扩大有效投资、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
可以预期,株洲经济下半年的故事将更加精彩。
上半年,株洲市民对“转型”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
在“转型升级”旗帜的引领下,先进制造业等一批优势产业迎难而上,果断扛起大梁,成为最强劲的增长极。尤其是第一支柱产业轨道交通,今年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作为该产业“主力军”的中车株机公司,其产品销售在国内外市场全面开花。
不仅如此,紧跟时代的株洲企业,再一次让“株洲智造”站在了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政策风口。
在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已并列十大重点领域。就在6月,中车株洲所的3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15年94个智能制造项目名单。
“利用此次利好,积极抢占智能制造的国家战略高地,推动智能制造成为中车株洲所未来参与市场竞争的‘定海神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洲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丁荣军说。
这也意味着,株洲正逐渐脱困于老工业经济,其制造业正在加速向高端化迈进。
创新,蓄积起强劲的发展动能。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686.5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6.0亿元,增长18.3%,大大高于规模工业7.7%的增加值。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高技术服务业三大领域,利润增长均超过50%。
多重支撑下,全市工业生产逐月回升,效益稳中显好。这也为全市民生民利的改善奠定了基础。上半年,我市财政用于民生类的支出达120.8亿元,增长24.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3%。
快于财政收入增幅15.5%的花钱速度,显示出市委、市政府对民生事业的深切关注,更显示出对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
成绩单:蓄积新的发展动能, 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迈进
路线图:每一次选择,都精准踩在国内经济走势的节拍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半年圆满交付的经济答卷,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精准到位的谋划。
7月,我市在全省首创建立工业经济运行专家库,将来自市统计局、市经信委、市委党校及大中型企业的78名专家纳入其中。
发挥高端智囊团的智力优势,及时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问诊把脉,开具对策建议等“药方”。
自年初以来,问计于民已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常态。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面对成长的烦恼、调整的阵痛、转型的沟坎,我市有效施策,合理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工作基调和工作重点,把握住发展大势,及时调整全市经济走势。
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千家企业走访帮扶”活动帮企业协调问题、解决困难,在二季度迅速扭转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下滑势头;促进房地产发展15条、促进稳增长43条等硬性措施,一举刺激疲软的商品房销售迅速增长50.8%,增幅创近5年来的新高,在全省排第一;征地拆迁加速,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中车株机整车扩容、高科集团总部壹号等重点续建项目竣工投产,重大项目强势拉动经济增长。
以创新驱动为特色的调控,指向更加精准。无论是创新创业基金和科技引导资金的设立,还是创业苗圃工程的实施,抛开“撒胡椒面”式传统做法,政策和资金流向找准重点、集中突破,迅速激发非公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
“握紧拳头办大事,项目资金的安排更加科学、公平与合理。”市财政局企业科相关负责人评价。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也在持续发力。简政放权力度不断加大,行政审批手续一再简化,审批时限大幅缩短,一系列举措直指阻碍发展的要害环节,进一步扫清了发展障碍。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高晓燕
编辑:谭洪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