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耿传公祠 谭浩瀚/摄
【名片】耿传公祠
耿传公祠坐落于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始建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由正堂、左右偏堂和左右厢房组成。整个建筑采用湘东地区典型的庭院式布局,融入南方明清时期建筑的文化理念,规模宏大,建筑精美。
耿传公祠不仅是耿氏醴陵一脉的宗祠,也是醴陵市新规划的红色旅游和农耕文化展示区的一部分。2012年12月,耿传公祠保护修缮工作启动,2013年12月向公众开放。耿传公祠现设有四个陈列室2014年以来,耿传公祠先后被列为株洲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株洲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寻访】从“敲砂童工”到将军外交家
9月15日,周日,耿传公祠内,来自长株潭周边的300余名游客,接受红色教育,追忆学习耿飚同志的崇高风范和革命精神。
在耿传公祠院子拐角围墙旁,有一片特别的小竹林,枝繁叶茂,绿意葱茏。2017年4月,耿飚将军的女儿从巴基斯坦带回8根竹节,移栽在这里,现已壮大到20多根。这些竹子,被亲切地称为“中巴友谊竹”。
耿飚家由于家境贫寒,在耿氏宗亲照顾下借居祠堂,兼顾祠堂洒扫、房屋维修和香烛管理等事务。耿飚是耿氏第十八代,1909年8月26日在耿传公祠出生,并与家人在此寄居长达12年。这里,是他童年时期生活、学习和劳动的重要场所。
1922年10月,耿飚来到常宁县水口山铅锌矿,当了一名敲砂童工。贫困的生活培养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坚强性格,磨练了他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当年12月,水口山铅锌矿工人罢工运动爆发。13岁的耿飚率领几百名童工英勇向前,取得全面胜利,被当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通电表扬:“罢工十余日,俱乐部日夜训练,即幼童亦变为强夫矣!”
1925年5月,耿飚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积极在家乡开展游击斗争。1928年8月,耿飚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本印着斧头镰刀的党证,耿飚一直珍藏在身,伴随着他从长征走向新中国,体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仰。在此后20多年的革命战斗生涯中,他先后担任过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中许多重要职务,身经百战,为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耿飚长期从事外交工作,先后担任驻瑞典、巴基斯坦等国大使,以及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被誉为“将军外交家”。1978年3月后,耿飚先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以毕生的精力实践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我永远是人民的战士!”耿飚将军说过的简单一句话,概括了其光辉的一生。
【新貌】昔日穷乡僻壤,蜕变为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村
隆兴坳村的民房很有特色,红瓦白墙,吊脚的屋檐,青石板庭院,围墙内外绿树吐新。村里拥有醴陵新八景之一的“耿祠荷风”,以耿传公祠为中心,打造了黄乡民居景观带,400多栋房屋按照徽派建筑风格,统一进行风貌改造,还有樱花坡、杜鹃谷、紫薇花海等景观。小桥流水、石板小路、农舍炊烟,别样的醴北山区风情,吸引了大批游客,去年接待游客超过14万人次。昔日的穷乡僻壤,正在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隆兴坳村不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硬化村道,连通醴北环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和种植、养殖业,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目前,该村成功打造了500亩巨型稻立体种养基地,琵琶、桑葚和杨梅果园面积增加到300亩,醴陵皇菊、五福堂蜂蜜等一大批农产品打响了品牌。2017年,该村获评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2018年,荣获全省“两型”示范村庄、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村。该村党总支书记付铁棉介绍,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研学游活动,开拓农耕文化,依托耿传公祠,打造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示范村,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心声】
汤鹏天(醴陵市文史工作者)
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扎实开展,作为地方党史工作者,我们将充分发掘耿飚、李立三、宋时轮、左权、蔡申熙等革命前辈的重要史料,加强地域文化和红色故事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大力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耿光早(隆兴坳村民、耿飚堂弟,今年80岁、住在耿传公祠旁)
堂哥没一点架子,平易近人,做事十分讲究原则。一直以来,耿氏后人在怀念耿飚的同时,始终践行耿氏“忠孝礼义”家风,以读书明理作为修身之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石峰新闻网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记者/李逸峰 通讯员/李景兰 何俊明
编辑:谭洪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