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港老街 记者 吴琦 摄
株洲晚报讯 白石港,作为河流名是指又叫龙母河的那条湘江支流;白石港,作为地名是指白石港入湘江口旁的那条河街。白石港曾经是株洲的一条商业老街,白石港的兴起源于这里盛产的优质石灰。白石港码头是株洲主要码头之一,又称石灰码头。这里所生产的石灰,经大小船只运往长沙、洞庭湖湖区。
株洲石峰山下盛产石灰石。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以前,就有人在石峰山下凿石烧灰。光绪年间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末民初的白石港,已有八大石灰窑场展开竞争。到了民国初年,八大窑场兼并为三大窑场,即沈桂丰开的祥和窑;瞿义安开的仁和窑;张乡顽开的合和窑。其中以沈家的祥和窑场,字号最老、经营时间最长、财力最雄厚、影响力最大。祥和石灰窑的创始人是沈古老(真名不详),沈古老从清光绪18年(1892年)以前就在白石港河边烧石灰。最初,沈古老是个卖苦力的“打工崽”,他的发迹是靠捡老板丢弃的石头攒起来,然后将其烧成石灰出卖而发财的。由于沈古老头脑灵光,经营有方,其资产不断扩大,后来竟成为白石港的首富。沈古老死后,由他的二儿子沈桂丰继承父业。
沈桂丰比他老爷子的雄心更大,为了装潢门面他舍得花十几两银子请名家重新书写“祥和”金字招牌。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追求更大的资本,他不仅在石峰山下新开了一座同和窑,还联合其他老板分别在董家塅、清水塘、宋家桥等地开办了四家石灰窑(厂)。只到上个世纪90年代,这几处石灰窑仍在开采生产石灰,只是老板换了好几茬。
仁和及合和两家石灰窑场,虽不及祥和窑强大、兴盛,但他们三家共同为白石港石灰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白石港全盛时期的石灰产量约在4000吨以上,窑业工人有100多人。
白石港的石灰质量好,除了供应本地外,主要销往长沙和湖南、湖北的湖区。销往城市的石灰多用于建筑材料,销往湖区的石灰主要用于改善湖田的土壤和除草。
白石港沈家因经营石灰而发达,家资富足,财力雄厚,于是沈家开始注重培养后代读书。其中有上个世纪20年代初留学法国的,有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的,有好几位大学毕业后从政。
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因沈家后代弃商习文从政的多,石灰窑业后继乏人,难以继续扩大发展。虽然后来沈氏家族八家合资又新开办了咸和窑场,也只兴旺一个时期,远不及清末民初兴盛。
与沈桂丰同时期办石灰窑场的仁和、合和窑场,不如沈家发达和持久。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自然灾害等原因,瞿义安开的仁和窑只经营了七八年就倒闭了。没过多久,张乡顽开的合和窑也关门歇业。
抗日战争爆发,湖北湖区沦陷,水路交通断绝,长沙的建筑业也凋零败落,因此,白石港的石灰窑业也一落千丈。到解放前夕,白石港仅剩沈传名(沈家第三代)一家烧了个小石灰窑。
新中国成立后,因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建筑用的石灰,白石港的许多大小石灰窑场又迅速开办起来,生意兴隆。1954年,以言科生为首的9家私营粮行集资5000多元,在白石港开办了民生石灰厂,新建两座大型石灰窑,年产量达到2万吨以上。公私合营后,白石港的许多私营石灰窑都合并成后来的株洲市建筑材料厂,生产煤灰砖、水泥和石灰,其中石灰年产量达到5万吨。
来源:株洲晚报
作者:朱力
编辑:仇昱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