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新闻网讯 当重病突袭,人生的剧本被强行翻至沉重的那一页。然而,在株洲市二医院,一支融合尖端技术与人文温度的医疗团队,正致力于成为患者命运的“改写者”。他们以创新技术为笔,以多学科协作为墨,用医术与耐心,为被病痛定格的人生续写新的篇章,让一个个濒临黯淡的生命剧本,重新透出希望。
精准放疗与微创介入双核支撑 提升肿瘤患者生存质量
“得知我还有希望,就是最大的幸福。”说这话时,黄先生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而就在几个月前,他还被肺癌引起的骨转移折磨得苦不堪言。
今年,55岁的黄先生在老家医院被确诊为肺部恶性肿瘤,考虑肺癌骨转移。
株洲市二医院肿瘤诊疗中心放疗科主任吴慧介绍,骨组织是肺癌细胞喜欢的地方,骨转移患者会因疼痛非常痛苦,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更为棘手的是,在老家医院接受传统放疗治疗时,黄先生因呼吸困难、无法平躺,甚至完成不了30分钟的治疗。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家人将他转入市二医院。结合病情,吴慧为他制定了“全身综合治疗+局部精准放疗”的方案。躺在SynergyVMAT直线加速器里,每次放疗仅需3分钟即可完成。一周后,黄先生的疼痛明显减轻;结束治疗1个月,呼吸困难的症状得以缓解,黄先生终于能睡上安稳觉了。
“依托医科达Synergy直线加速器和Monaco5.1计划系统,我们的放疗已进入‘精准时代’,治疗效率更是‘跨了一大步’。”吴慧解释,在市二医院,约70%的肿瘤患者会用到放疗技术。不少早期肿瘤患者,鼻咽癌、口腔癌患者,或是中晚期因身体原因不适合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通过立体定向放疗或联合治疗,也有机会取得和手术相当甚至更好的效果。
如果说精准放疗是“远程打击”的高手,那微创介入就是“近距离狙击”的行家。自1999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介入手术以来,市二医院在这一领域已深耕20余年,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治疗体系。
如今,医院肿瘤诊疗中心每年收治各类良恶性肿瘤患者2000余例,其中微创介入治疗超过1000例。65岁的肺癌患者李奶奶就是这千分之一。
“我身体一直不好,高血压、冠心病二十年了,要我上手术台,真是一点信心也没有。”确诊后,李奶奶甚至失去了求生的意志。
当听到肿瘤诊疗中心主任王贵华提出的不开刀方案,即行肺部肿块活检加微波消融治疗时,她才重新燃起希望。
一根消融针,十余分钟,治疗便结束了。病检结果显示,李奶奶的结节灶为腺癌。术后一周,通过CT复查显示,李奶奶肺部肿块已完全坏死。
近日,刚复查完的李奶奶又带着报告找到王贵华:“4年了,每次结果都特别好,你们团队真厉害。”
在株洲,市二医院早已是肿瘤患者心中的“希望之所”,肿瘤诊疗中心也迎来飞速发展。5月9日,肿瘤四科正式开科,科室主任邓仁芳表示,团队将围绕打造高效日间诊疗模式、推进精准化专科诊疗等方向持续发力,凭借精湛医术与仁爱之心,为患者点燃生命希望,为健康株洲建设贡献力量。
跨学科协作织密康复网络让 “老大难”病症有了新解法
“从双下肢截瘫只能躺着,到我自己走来训练,这三个多月的变化,我想都不敢想。”今年4月,张先生骑摩托车与汽车相撞,瞬间双下肢失去知觉——腰椎骨折导致的不完全性截瘫,让这个20岁的年轻人差点被“钉”在轮椅上。幸运的是,医院脊柱科团队第一时间手术,为他的脊柱重建了稳定的支撑,也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术后第一周,康复医学科的治疗师龙晔薇就来到张先生的病房,通过“床旁康复”,指导其进行促脊髓神经康复训练。后续,又通过功能性电刺激技术激活核心肌群,强化肌肉力量,为张先生的站立和行走提供了有力支撑。“前期都是父母守着他锻炼,现在他看到自己的变化,主动性强,每天训练6小时,回病房后还会积极完成配套练习。”治疗师组长刘桂先说道。
这是株洲市二医院康复医学科用专业与温度创造的康复奇迹之一。近年来,科室深耕肿瘤康复、神经康复、慢性疼痛康复、心肺康复、术前术后康复干预五大亚专业方向,通过多学科协作打通康复全链条,让“康复贯穿治疗全程”理念真正落地。
“康复不是治疗结束后的‘附加题’,而是从治疗开始就要同步推进的‘必答题’。”康复医学科主任汤伟常说的这句话,在张先生的治疗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右胳膊疼得我夜里根本睡不着。”今年6月,67岁的沈阿姨被脑梗死后遗症缠上,右上肢的疼痛麻木让她彻夜难眠,试过药物、理疗都不见效。
汤伟检查发现,沈阿姨的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除了肩手综合征,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多种基础病。为此,在实施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前,汤伟组织多学科会诊,从术前用药到术中监护,连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都一一推演。
最终,团队为沈阿姨实施了脊髓电刺激植入术,通过在脊髓硬膜外腔植入电极,实现电刺激调节神经传导的效果。术后,沈阿姨右上肢疼痛麻木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台手术,是医院在神经康复领域的重要突破。而科室对于新技术的探索绝不止于此:启用鞘内镇痛棒技术为麻药依赖患者解忧,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展中医穴位埋线疗法……今年以来,康复医学科的新技术频频“上新”,让诸多“老大难”病症有了新解法。
“又瘦了1公斤!”这周三晚上,医院康复科的训练室都格外热闹。60多位市民凑在一起称体重、比变化,这是康复医学科联合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推出的减重训练营现场。
“不光要瘦,更要健康。”汤伟介绍,这个训练营打的是“科学组合拳”:中南大学的运动专家设计训练计划,医院营养师定制饮食方案,再配套针灸等中医特色调理。首期开营一个月以来,效果最明显的营员已经减重10公斤。
从病房里的精准康复,到下班后的健康管理,株洲市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正把服务的触角越伸越远。汤伟说,未来科室还会继续扩大多学科协作的“朋友圈”,让患者在康复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株洲日报
编辑:徐心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