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链接
怀念那时的清水 怀念那一口大池塘
2011年8月25日 《株洲晚报》旷昆红 曾容
清水塘,因水清得名,原本是一个大池塘。
74年前,民国政府开始修湘黔线株洲段,清水塘正好在铁路沿线。大池塘被铁路“拦腰斩断”,变成了两口池塘。那时,塘水仍清澈见底。
伴着城市发展,工业渐荣,1956年,冶炼厂最先在此建厂,清水塘逐渐被“染黑”,塘在“瘦身”,最终消失。
在塘里游泳,只是年长者遥远的记忆。
幸运的是,政府已经决心,未来的若干年里,将清水塘“漂白”,让蓝天碧水重回居民视野。
那塘 绕塘一圈,要一个小时
袁清光,66岁,住在清水塘老街55号。生于斯,长于斯,他见证着池塘慢慢“瘦身”直至消失。
“听父辈们说,池塘走一圈,要一个多小时呢。”袁清光说,他虽未经历,但细细一想,当时的池塘,真大。
铁路修完,池塘被“拦腰斩断”,袁清光才出生。
他记忆里的童年是这样的:黄昏时,炊烟袅袅,火车从铁轨上呼啸而过,居民挑着水桶,一担担往家里挑水。这也正是一天中的休闲时间,居民在塘边家长里短。一池水,是他和小伙伴的乐园。
1956年,株洲作为国家“一五”、“二五”重点投资建设的重工业基地,冶炼厂在此建厂。同年,化工厂也在此“安家”。清水塘的企业越来越多,池塘被逐渐填埋,变得越来越小。
终于有一天,也没人知道哪一天,池塘被彻底填埋。记者曾查阅株洲北区志、株洲档案馆的资料等,均未找到池塘填埋的准确日期。老辈们也说,池塘早没了。
这座因塘水清而得名的地方,如今已找不到一口塘。
而60多年的发展,清水塘聚集200多家企业,“污染”成了它抹不去的一道伤。
那祠堂 曾经千鸟齐鸣
陈家和刘家的祖上,是清水塘的名门望族。两家在此生意做得大,人丁兴旺。于是,在清水塘修建了祠堂。刘家祠堂在清水塘老街上,陈家祠堂的地址在清水塘小学附近,如今为煤气公司所有。
袁清光说,刘家祠堂有2000多平方米,祠堂用青砖建成,两边是老式厢房,中间是一块大坪。祠堂周围被10余棵樟树环绕,“当年几乎每棵树上,都栖息着上百只鸟,光鸟蛋,一天都可以捡10多个。”
新中国成立后,刘家祠堂被用做一所小学,直到80年代才搬走,自此,祠堂无人打理。
顺从居民指的路,记者找到刘家祠堂的旧址,没有了樟树,更没有了鸟声。那“唧唧喳喳”、“布谷布谷”的鸟鸣,成了老年人的美好回忆。
居民种的南瓜藤,“霸占”着原本就很狭窄的路面。青砖不在,几栋房子都是用红砖砌成。屋内,是一个废弃的养猪场。蜘蛛俨然成了房子的主人,编织的网随意可见。
记者试图寻找刘家后人,但几经打听,也未有收获。而陈家祠堂,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被当做了学校。后来,有了煤气公司,变成其办公地点直至现在。
那老街 繁华下的平淡
如果清水塘是繁华的一片区域,那么,清水塘老街则是区域中,最平淡的部分。
在老街口,59岁的吴美香把刚从地里摘回来的韭菜、丝瓜放在家门口卖。买菜的都是邻居,不称秤的,“这条丝瓜1.5元,你拿去。”
袁清光感慨,老街,可能还没有解放前繁荣。他指着老街53号说:“那以前是灵观庙,每到正月十五,就会有人唱大戏。”解放后,庙拆了,建成了民宅,老街再也没有娱乐活动了。
至今,老街仍保留着不少用木头支撑的土砖平房。
53岁的彭福连,小学放学后,经常在街上的副食品店买零食吃,“那时,这里是商贸中心。”饮食店、染布坊、收购站,还有供附近居民办酒席的高档场所——“刘家饭店”。
那时的老街,可以用川流不息来形容。1964年,清水塘百货商店从老街搬走,老街渐渐变得人烟稀少,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住宅区。
那期待 重回碧水蓝天
清水塘,经过60年的发展,逐渐被“染黑”。对于居民来说,最期待就是再次拥有清清的水、蓝蓝的天。
吴美香说,自己喜欢种菜,但无奈的是,附近根本就没办法种菜,她只能回娘家种点菜,“如果能在家门口种,那就最好了。”
对于政府治理清水塘,他们时刻在关注着。只是那些专业的名词,对他们来说,似懂非懂的。对他们而言,有地方游泳,吃完饭,有一个休闲的公园,跳广场舞,晨起锻炼,就是最大的梦想吧。
作者:龙中柱
编辑:谭洪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