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积极践行“两学一做” 凝聚强大棚改动能

来源:《株洲晚报》2016年6月24日A11-A14版 作者:王罗群 朱晖/策划 黄进 廖明 高晓燕 黄林 李翔 申明 龙中柱/执行 谭清云/图 编辑:谭洪汀 2016-06-24 15:03:28
—分享—

 积极践行“两学一做” 凝聚强大棚改动能

  让党徽在清水塘棚改一线闪光

  策划:王罗群 朱晖

  执行:黄进 廖明 高晓燕 黄林 李翔 申明 龙中柱

  图片:谭清云

  【前言】

  2016年3月底,倍受瞩目的石峰区清水塘片区棚改项目正式启动签约。到年底,要基本完成7000余户征收任务,时间之紧、体量之大、任务之重,放眼全省甚至全国,都属罕见。石峰区清水塘棚改项目,不但是经济建设、民生发展的“主战场”,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践行“两学一做”提供了绝佳的展示平台。在这里,大家在学习教育中推进项目攻坚,在项目攻坚中检验学习教育成效,形成了“两学一做”与项目攻坚互为促进、深度融合的生动局面。

  他们是政策“宣传员”。“进百家门、暖百家心、听百家言、问百家计”,在了解民意、把握民情、凝聚民心中,大力宣传棚改的各种惠民政策,更大程度上争取涉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他们是项目“协调员”。既要以清风正气严把“阳光征收”原则,又要着眼现实为征收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征收氛围。

  他们是群众“服务员”。或是不辞辛劳,开着私车陪同征收户找房看房,甚至长途跋涉,上门服务。或是热心联络远在外地的街坊邻居,帮助答疑解惑。关键时刻,顾全大局,以党性担当率先签字,为棚改群众树立榜样,打消顾虑。

  ……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石峰大地上,广大党员用自己的点滴实践,为清水塘老工业区凤凰涅槃铺就厚重基石。

  郭蛟龙:一切为棚改户着想

  “李兵有意签约了?那我现在就通知评估公司,一起把完善后的评估报告给送过去!”6月18日上午,得知已做了半个月工作的棚改户李兵有意签约,征收干部郭蛟龙高兴得像个孩子。

  在李兵家客厅,郭蛟龙拿出评估报告,比照征收政策,一项一项核准征收补偿款项,并详细讲解补偿标准。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我们已经做了最大争取,能给的都给了,真诚希望你能配合。”郭蛟龙说。

  “之前不熟悉政策,害怕吃亏,这来来回回半个月,各项政策、法规,您都给我讲得清楚明白,亏不了我!”仔细看了一遍资料后,李兵在征收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将房产证交到了郭蛟龙手上。

  “只要你将棚改户装在心里,把他们的事情当成自己的办,就会得到支持。”郭蛟龙说。

  A地块启动征收之初,郭蛟龙负责的16户基本上都是老人,第一次上户之后,各家的具体情况在他心里就都有了一本账。

  罗娭毑独居在家,腿脚不便,他主动联系其子女,往返相关部门十余次,帮其办理征收所需的相关证件;老刘夫妇身体不好,他隔三差五提着牛奶、水果前去探望,陪老人拉家常;陈嗲家孙子因为生病缺课,学习成绩跟不上,他请来学校老师,登门为其开小灶。

  类似的小事,郭蛟龙还做了很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郭蛟龙负责的16户征收户里,有13户在第一时间同意签约。

  (应受访者要求 李兵为化名)

  颜湘明:一本特殊的笔记本

  6月17日上午,清水塘棚改铜塘湾指挥部,石峰区信访局的征收干部颜湘明,正翻看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

  在颜湘明的笔记本上,除了12户被征收户的基本信息,还有各家各户的“特殊情况”。

  “有贫困户、有重病号、有单亲家庭、还有在外地务工的,这些情况之所以详细记录在案,就是想在核算征收补偿款时,政策允许的一分不少。”颜湘明说:“征收工作确实难,但是你将心比心去做工作,多换位思考,还是能得到支持。”

  “5月31日,岳阳,当天往返,郭志云签约”。颜湘明笔记本上这几句简单的话,引起记者的注意。

  原来,6月1日是A地块第二次集中签约的截止日期,但是在岳阳上班的郭志云抽不开身,无法赶回株洲签约。颜湘明和同事们考虑到对方难处,往返驱车400公里,赶到岳阳上门签约。

  “我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真心实意在为我们考虑。我确实没有想到他们会到岳阳来和我签约。”时隔20多天,郭志云谈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满怀感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颜湘明手中的笔记本越来越厚,未签约对象的名字越来越少。他笑言,这是一本记录征收工作的笔记本,也是一本记录自己成长的记事本。

  文紫建:心贴心与老百姓交流

  6月17日上午,本应在家休息的文紫建,还是早早赶到了清水塘棚改铜塘湾项目部。他担心大王山的棚改户在签订征收协议后,还有问题需要咨询、解决。

  文紫建今年28岁,在征收工作人员中是“小鲜肉”,但谈起具体工作,俨然是一位“老把式”。

  在他看来,干征收工作,懂政策、耐得烦只是最基本要求,关键还在于学会与人相处,心贴心与老百姓交流。

  正在记者采访时,大王山8栋的征收户刘先生来到了项目部。

  “小文,等下中午到我家去吃饭,顺便给你嫂子开导开导。”刘先生介绍,他家在建材市场做木门生意,但最近几个月生意不景气,一家人压力很大。

  “小文他人耐心,说话又在理,碰到点什么事,我们都愿意和他讲。”刘先生介绍,因为生意上的压力,他此前一直想通过房屋征收,多拿点补偿款,尽管文紫建多番做工作,他也没准备签约。

  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文紫建不仅上户宣传,时不时还到他店子里去转转,为他的生意出谋划策。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

  “他工作做到这份上,我已经当他是兄弟了,再加上征收政策公开公正,再拧着不签约那就是矫情了。”刘先生说。

  在文紫建的努力下,他所负责的大王山8栋18户,在半个月内即完成了征收。

  尹李娟:记录下“原住民的故事”

  大王山片区,居民356户,多为破产改制企业下岗职工,条件困难,情况复杂,征收工作不好做。

  但年轻的征收干部尹李娟发现了一个特点:居民邻里关系好、重情谊,因为要搬迁,还曾积极组织睦邻餐活动。

  “棚改户们要离开居住多年的土地和亲密邻居,其中的难舍之情,让我们也感同身受。”尹李娟强烈地想要帮他们记录下征收过程中的种种感人故事,为他们留下一点念想,缓解搬离故土的难舍之情。

  在单位,尹李娟可是名高学历党员。主意打定后,当天晚上,尹李娟和伙伴们就完成了剧本创作,第二天开始寻觅“演员”排练。

  “于伯伯,我们的小品想邀请您参加演出,可以吗?”征收故事要贴近生活,尹李娟想邀请性格开朗、早早签约支持棚改的于志雄参演。接到电话,于嗲嗲没有犹豫,一口答应,5分钟后就开着摩托车赶到项目部。

  征收工作忙,尹李娟和其他“演员”只能在工作之余抽空排练。从定剧本到排练、开演,只有短短5天时间,但尹李娟和伙伴们取材于棚改故事改编的小品《三劝娭毑》,成了当天演出中最受欢迎的节目,演出大获成功。

  尹李娟成了棚改户眼中的“小红人”,走到哪都能听到亲切的俏皮话,居民们也愿意和这个年轻的姑娘沟通,向她了解棚改政策。“我是一名党员,我真心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工作,实实在在地帮到他们。”尹李娟说。

  李建忠:管好征收政策“总账本”

  3月初,清水塘棚改项目一期A地块国有房屋征收启动入户调查。刚刚参与到A地块项目的市房产局干部李建忠,立马就要带领6个实施组,奔向1584户居民家中开展工作。

  任务量大,没问题,居民的质疑和不理解,有点棘手。作为项目组负责人,李建忠一心扑在项目上,凡事亲力亲为。

  3月7日,李建忠带领评估公司、风险评估和测量队,敲响了原株洲市钢厂家属区5栋张嗲嗲的家门。

  “你们要到我家来测量?怎么也不提前打个招呼!”敲了半天,张嗲嗲只把门拉开一条小缝。

  “张嗲嗲,我们早前已经在社区张榜公示过了……”李建忠解释好半天才说明白。

  “你要测量,先跟我讲清楚,这次征收能给我补偿多少钱?”“我买不起房,我要原地安置。” “我家人口多,要按人头来算补偿。”一个问题才说完,张嗲嗲又抛出了好几个问题。

  “我们只是入户调查,您的房子到底可以补偿多少钱,要等我们详细测量,并且对所有家庭设施登记、评估以后,才能按征收补偿政策的规定测算出来,这是很复杂也很严谨的过程。”李建忠一项一项详细说明政策规定后,张嗲嗲终于肯开门让大伙进去了。

  不让进门、找不到人、反复沟通多次也难以说通……耐心加细致,李建忠逐一做通工作。在项目上,李建忠负责法规政策、组织协调、实施把关等工作,肚子里装着一本政策“总账本”,“不光要说仔细、讲准确,还要坚持政策不能变,‘一碗水’端平了,才能让每一位被征收户都公平、公开、公正地享受到政策安置。”李建忠说。

  短短半个月时间,1584户居民的入户调查全部完成。

  刘晓红:“泡”在小区,以真心换理解

  5月下旬,入户调查、评估、测算都做完了,走到签字环节,原新城化工厂居民区却成了块啃不动的“石头”:102户居民抱成团,任谁说,就是不签字。

  “居民住的都是老旧房子,谁不想早点住上好房子?不签字,肯定是心里有疑问。”始终冲在第一线的铜塘湾社区书记刘晓红在群众心中颇有威信,这一次又临危受命。

  带上评估公司、测量队工作人员,刘晓红直奔小区。“6栋的居民,你们赶紧过来啦,有啥疑问就问,我给你们解释清楚。”刘晓红站在楼下扯着嗓子喊,很快就聚起一众居民。

  “我家厨房高有2.8米,他家厨房只有2.2米高,为啥我的评估价还低些呢?”有住户很不服气。

  “您家的厨房是木结构的,人家的是砖混结构的,价格是有区别的。”刘晓红仔细向居民分析比对,解释政策规定。

  “我们这栋有几户,房子面积不一致,我们不能签字。”4栋居民提出疑问。刘晓红当即挑选了几户人家,带着测量队就上门测量,最终测出的面积,让住户们无话可说。

  一栋一栋地解释、说明,有啥问题就解决啥问题,刘晓红连续3天“泡”在小区,以真心换理解,用真情暖人心,很快打开局面。

  “行,你办事,我们服!”第三天下午3点多,30多户居民纷纷要求签字。一个礼拜后,就有88户居民签约。

  胡毅:将各方征收力量拧成一股绳

  “现在离棚改交卷时间只剩1个多月了,时间紧、任务重,大家要提高战斗力。”6月18日是周六,铜塘湾街道副书记胡毅,跟平常工作日一样,早早地来到棚改项目指挥部,安排各项工作。

  通过前期多轮走访,胡毅了解到,虽然对居住多年的房子身怀感情,但棚改户从心里还是支持征收的,一些棚改户之所以拖延签约,就是怕不公开透明,担心早签约会吃亏。“我们必须让棚改惠民政策在阳光下运行,不能让群众有闲话说,这样才能顺利推动工作。”胡毅的话掷地有声。

  坚持原则与关心群众相结合。辖区居民吴强根,在征收期间不幸身患重病。胡毅得知消息后,便带领区直部门工作人员到医院探望。吴强根为此深受感动,在病床上当场签约。吴强根儿子吴青胜,也在这次征收范围之内,见征收干部如此诚心对待自己的父亲,几天后也主动签了约。

  在胡毅看来,要把棚改任务顺利拿下来,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把各股征拆力量拧成一根绳。为此,他积极主动协调区直部门、棚改办、评估公司工作,力促各司其职。加上全体征拆人员“5+2”、“白加黑”地干,辖区棚改征收因而得以顺利推进。

  刘小娟:站好最后一班岗

  “大家都知道征收工作难做,但是只要做通了棚改户的思想工作,他们会支持我们,而且会把我们当亲朋看。”谈起征收工作的心得体会,铜塘湾街道沈家湾社区书记刘小娟回了个亲和的笑脸。

  55岁的刘小娟即将退休,每天上班她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干起活来,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即使就要退休,我也要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棚改项目启动以来,刘小娟逐一开展入户调查,摸清社会关系,并通过多方努力,与长期旅居外地的住户取得联系。如今,对于每一户的情况,她都了然于胸。

  刘小娟坦言,每一份成功签约的背后,都是20次以上的进户政策宣讲。

  “这次棚改有个空补政策,也就是棚改户如果在本地名下没有二套房,征收房子面积不足60平方米的,按规定会按60平方米来进行补偿。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切实帮助住房困难户,但一些有二套房的棚改户却觉得不公平。”刘小娟说,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只能苦口婆心地讲解国家政策。

  棚改时间紧、任务重,放弃节假日休息几乎成为家常便饭。刘小娟生日当天,她顾不上和家人吃顿生日饭,仍上户谈判到深夜。被征收住户看到她嗓子哑了说不出话也顾不上休息,最后签了约,还主动送药给她,后来更是跟着她一起做未签约的亲朋好友们的思想工作。

  廖青梅:为棚改户争取合理权益

  6月18日,走进石峰区清水塘棚改C地块项目部,铜塘湾街道沈家湾社区主任廖青梅,就连忙招呼大家坐下,并热情地端上茶水。当被问到棚改工作有什么法宝时,廖青梅谦虚地回道:“也没什么,就是多为棚改户想想,最大限度地给他们争取合理权益。”

  在社区工作已近20年的廖青梅,平日里,就想着尽办为群众分忧解难,是社区群众眼里的热心肠。“政策范围内能给棚改户争取100块的,我们绝对不会只争取99块。”廖青梅说。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廖青梅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为了保障棚改户的利益,她和征收小组的其他干部一起,认真收集每一个棚改户的诉求,真心实意帮忙解决,努力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廖青梅对孤寡老人、残障人士也特别照顾,经常去看望。

  “我们社区的棚改范围,是原湘江氮肥厂生活区,公司破产改制后,不少居民都处于失业状态,生活过得不容易。”作为征收干部,廖青梅总是抱着换位思考的心态去对待,所有的政策优惠,帮老百姓用足、算足。

  原湘江氮肥厂生活区9栋住户肖晓梅,患有精神残疾,但本人抗拒办理残疾证。廖青梅多次上门与其家属共同做工作,最终为其办理了残疾证,使她在本次征收中享受到了残疾补助。

  罗剑斌:带着药盒冲上征收一线

  “罗剑斌啊?好人啦!他办事,没什么不放心的。再说征收政策这么好,赶紧签约得了!”6月17日,在自家门口,棚改户雷阿姨正在为征收干部罗剑斌“做广告”。

  “幸好有罗剑斌,我那新房子才有着落,前前后后带着我到各个楼盘看,还帮着谈价格、跑手续,这样的党员干部,值得相信。”雷阿姨介绍,签订征收协议后,因为自己腿脚不便,寻房、购房成了大问题。了解到她的情况后,罗剑斌二话没说,开着车就带着她满城找房子,最终以满意的价格,在天元区一楼盘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新房。

  “有耐心,办事又细致,比家里人一点不差。”像雷阿姨一样,逢人便给罗剑斌“做广告”的,还有新建村的被征收户陈卫红。

  “征收签约时,我刚做完手术下不了床,很多事情都办不成,幸好罗剑斌过来了。”陈卫红介绍,在她住院期间,罗剑斌不仅多次提着牛奶、水果来探望慰问,在病床边为她讲解征收政策,签约所需的一应资料,都是罗剑斌跑腿办理。

  雷阿姨和陈卫红不知道的是,罗剑斌也是一个病号。

  5月初,罗剑斌被查出患有甲亢,但来不及等病痊愈,他就带着药盒,冲上了征收一线。

  “棚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又是一名共产党员,这点小病不算什么。”罗剑斌说。

  陈向军:不要“攀比”,要“对比”

  5月11日,清水塘片区棚改一期C地块正式启动签约,一时间,指挥部里人声鼎沸,前来咨询的居民来了一拨又一拨,但大多都持观望态度。此时,65岁的老党员陈向军在众人的瞩目下率先签订征收协议。

  “那天一大早,他独自一人就把合同签了,事前不曾跟我商量。”虽然签约已过去1个多月时间,妻子李玉芳仍不免埋怨。

  “你不签,他不签,这棚改的好事就办不好了。”平时的大事小情陈向军都是跟老伴商量着来办,但是这一次他决意来个“先斩后奏”:“怕你听了有些人的闲言,坐地喊价,我不能干这事”。

  在同事、邻居印象中,陈向军学历不高,话也不多,但踏实肯干,曾数次拒绝提拔,是原湘江氮肥厂的“生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陈向军一家经济并不宽裕,女儿因肠梗阻,先后三次手术,自己也常年患病,全家仅靠着他每月的退休工资生活,换房子的念头压在心底已经10多年。

  “不要在评估价格上‘攀比’,要跟过往的生活做‘对比’。如果不是棚改的好政策,我们哪有机会住好房子。”陈向军抬头看着开裂的房顶说,6月15日的一场特大暴雨,房间成了水帘洞,墙顶粉刷的石膏都掉了下来,家人在惊恐中度过一天,很庆幸今后不用再住这样的房子,“当初的签约决定没错!”。

  受陈向军的影响,妻子李玉芳如今也主动到邻居家唠嗑,宣传棚改政策,并已成功说服两户棚改户签约。

  王艳湘:特殊的“邻居”

  “上墙了,上墙了,快来看。”湘氮生活区内,老刘拉着自己的妻子,来看这张“晒”在阳光下的已签协议住户计算表。

  “被征收人最担心的,不是价格低,而是担心不公平,不透明。”市房产局征收处的王艳湘,坚持对每一户已签协议住户的计算表都第一时间上墙公示,打消棚改户的顾虑。

  “嗯,果真贴的明明白白的,我们放心!还有几个小疑问,我去找王姐聊聊去。”老刘的妻子口中的“王姐”,正是王艳湘。

  原来,清水塘征收工作刚开始的时候,王艳湘他们就在湘氮一区9栋租了间房,把办公室搬了进来,成了棚改户特殊的“邻居”。

  平时,跟棚改户串串门,一来二去,王艳湘与她的“邻居”加深了感情。

  王艳湘是老党员,也是征收“老将“,长株潭城际铁路芦淞段、南岳岭上月塘片区棚改、湘江株洲中心段河东风光带的征收,都曾有她忙碌的身影。

  老旧的房屋,让住户们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我们亲身住了,更能体会,这房呀,不好住。我们楼上厕所用水的时候,我们这就‘下雨’。”王艳湘说,她打心眼里,希望她新认识的“邻居”,奔向更好的生活。

  许衡东:“党员,就该带头。”

  “是啊,许师傅好说话,可理解人了。”“对对对,我也知道他,每次去他家,他总是主动倒茶,对我们,可热情哩!”说起“许师傅”,征收小组的人都知道。

  他们知道,棚改户里,有一位起带头作用的“许师傅”——许衡东。

  今年3月底,清水塘一期B块地棚改工作正式启动签约,位于石峰头一村16栋的许衡东家,被列入棚改征收范围。

  3月31日晚,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许衡东独自走入清水塘一期B地块项目指挥部3楼二组办公室,与征收干部交谈,赞扬起棚改惠民工作。

  作为一名老党员的他说:“党员干部,在哪都该起表率作用,我签,我先签。”当晚,他爽快签约,后期腾房也非常支持。

  事实上,许衡东一家居住在一套59平方米的小户型房子中,原株洲玻璃厂破产改制后,他就在外漂泊,打零工维持生计。

  如今,老伴退休在家,儿子厂里的效益也不好,生活条件一般,但对于棚改工作,许师傅却是举双手支持。

  “我条件不好,但我不想在这里争利益。”许师傅说,早点签约,早点搬新家,对大家都是好的。

  “你们不容易,我都理解。”许衡东对征收干部说起这话时,征收干部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转……

  文红卫:敲开了“家门” 打开了“心房”

  “咚,咚,咚……”文红卫也说不清这是多少次敲开猴子山7栋住户郭秋红的大门了。

  不过,这一次,门打开的特别快,开门人表情也是分外喜悦……

  3月,清水塘棚改工作启动,石峰区文体新局原副局长文红卫是征收队伍里的“老资格”、老党员。

  为了跟征收户“套近乎”,文红卫还常常去找征收户的老同事、老朋友,后来,这些老同事、老朋友也成了征收小组的“编外成员”,也帮着文红卫,去给征收户做思想工作。

  猴子山涉征住户多数生活困窘。6户的征收任务以令人欣慰的速度陆续完成。而最后的一户,却怎么也不肯签约。

  原来,该户户主郭秋红的丈夫去年查出癌症晚期。为了治病,原本还算殷实的家庭所剩无几,并欠了外债,全家笼罩在悲伤消极的情绪中。

  这一栋还有一户是郭秋红的公公婆婆,他们也一起拒绝签约。

  他们甚至笃信,棚改政策一定会有松动的余地。“达不到预想的价位,就别沟通啦。”随着“砰”的一声,门又合上了。

  “遭遇这样的打击,谁都会有情绪,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文红卫一次次地上门,电话、短信。

  郭秋红的丈夫住院期间,她先后4次去病房探望。顺便,聊聊政策,倾听棚改户的想法和需求。

  文红卫用女性特有温柔与善良不断开解处于悲痛之中的家庭,门开得一次比一次快,而最重要的,棚改户的心门,也向文红卫敞开了……

  “法定政策不会因为个案随意开口子,对您家的处境,我们十分同情,也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争取最大支持,但这个必须依法依规”,文红卫默默顶住压力,一边耐心解释,一边奔走,5月31日,这一家子的两户人,一起来签约了。

  (应受访者要求 郭秋红为化名)

来源:《株洲晚报》2016年6月24日A11-A14版

作者:王罗群 朱晖/策划 黄进 廖明 高晓燕 黄林 李翔 申明 龙中柱/执行 谭清云/图

编辑:谭洪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