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车株洲所人才队伍建设的奥秘

作者:高晓燕 胡小亮 钱勇亮 编辑:谭洪汀 2016-07-25 10:46:50
—分享—

副标题:从一个32人的科研团队发展为近6000人的研发团队,从一个靠拨款的事业单位发展成一个年营收300亿元的科技企业

  株洲日报/株洲新闻网记者 高晓燕 通讯员 胡小亮 钱勇亮

  从一个32人的科研团队发展为近6000人的研发团队,从一个靠拨款的事业单位发展成一个年营收300亿元的科技企业,从一个单一的科研院所发展为跨国经营的多元化产业集团……凭借这份漂亮的“成绩单”,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成功入列2015年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名单。在国家科技部近日公布的34家基地名单上,中车株洲所也是唯一一家科技企业。

  他们的奥秘何在?

  近年来,中车株洲所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对人才也越发渴求。为此,中车株洲所致力筑巢引凤、留凤,制订了人才发展策略: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持续优化人才开发机制,全力保障人才培养投入,打造以轨道交通装备技术为主,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功率半导体技术、新能源客车技术、风光发电技术、海工装备技术等并举的人才洼地、技术硅谷、产业创新平台和成果共享中心。

  破解“技而优则仕”的传统人才发展模式,中车株洲所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乔”型能力认证与评价为基础的职业发展体系,践行“事其所好、精其所专、成其所想、得其所值”的人才理念。在科研人员中推行职位、能力和绩效三位一体的全面薪酬策略,创新性地加入能力要素考量,引导能力发展。科研人才最高可晋升到“科学家”层级,薪酬福利待遇都高于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中车株洲所还多维度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设立重大科研项目奖励、科技成果奖励、政府科技项目奖励、专利奖、标准奖、五年重大科技奖等各类科技奖项。仅“十二五”期间就发放各类奖励2.1亿元。

  此外,中车株洲所还努力营造三个空间,即广阔的思维空间、舒适的工作空间、温馨的生活空间,用责任、创新、成事文化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成就事业,以高度的价值认同来聚合人才。

  中车株洲所凸显对尖端技术人才的倚重,不仅对科研人员,更向广大员工明确了人才选拔与评价的科学依据,指引员工能力成长与突破的主要方向,为人才培养输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该公司拥有一支近6000人的全球工程技术团队,包括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近100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形成以院士、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中车科学家、首席专家等领衔的人才梯队,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87%,35岁及以下占比达80.7%。

  创新人才的聚集,让中车株洲所在生产经营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中车株洲所拥有十大业务主体,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境内外上市公司,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在全国近千个转制院所的发展中连续三年居于前三位,业务已横跨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

作者:高晓燕 胡小亮 钱勇亮

编辑:谭洪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