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日志]陈战辉:沈老家的那些事

编辑:谭洪汀 2016-11-20 15:03:01
—分享—

  沈老是上海人,今年82岁,身板笔直,面庞瘦削,夹杂不多黑发且稀疏的头发齐整的向后梳,同事第一次看到他时说他有“上海人特有的气质”。沈老的老伴75岁,原来在厂里当医生,看得出很爱慰贴,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我们平时称她罗姨。两位老人住在以前厂里分的一套60余平米、有30多年房龄的房子里。区里启动大规模棚户区改造以来,沈老家就成了我们的“工作对象”之一。

  沈老以前在厂里负责基建,现在住的这栋房屋就是他建的。起初上门谈征收的事,两位老人很不配合,但说起厂里的事,老人特别来劲,甚至拿出了他以前的工作笔记。老人们毕竟年纪大了,我们也提醒自己不能让老人情绪太激动,选择从听他的“奋斗史”、“贡献史”入手,交谈中再顺便插播“棚改政策”。一路过来,听多了“历史课”,有些故事我们甚至可以背得出。

  沈老做事认真严谨。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计划经济时代国人爱买上海货,因为上海人做的产品质量好。这一点在沈老身上充分体现,我们上门送的评估报告,他整整研究了三天,书上划了很多横杠,折了很多书角,还手写了13条书面意见。研究了报告书,才在送达书上签字。“你们不答复,不达到我的要求,我绝对不同意。”他边说边在空中划出几道手势,当年领导的派头和口气还在。光就这13个书面意见,我们前前后后答复解释核实了四五天。

  开展棚改工作以来,老人们经常扎堆听消息,不管对的错的、有疑问的无逻辑的,他们都一古脑地倒给我们。这中间,我们有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辟谣。面对沈老来自各方面的问题,时刻考验我们的认识、反应,与同事感想做群众工作一天讲的话相当于以前半个月的话。但还不一定有成效,就像“重复昨天的故事”、做了无用功,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但第二天,我们又重新振作,认准了谎话讲了千遍能成真理,何况真理本身讲千遍呢。

  网上说上海人的一个优点讲“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明显感到沈老对棚改政策的认同感增加,但又有那么点迟疑与压力。

  后来知道原因了,我们还要面对去年在别的区被征收的大女儿一家。沈老还不忘提醒“我大女儿脾气不太好”。之后的面谈,才知他女儿脾气有多不太好。

  早早赶到他大女儿办公室等,但姗姗来迟的她面对我们的热情招呼既没回应也没好脸色。一个多小时的交流,近似于“卖方市场”,她只管提条件不容谁质疑。但我们强忍着不快,见缝插针说明政策。很明显没有效果,她没有镇住我们,我们也没有说服她,之后一天沈老的女婿登场。同样气氛的争锋中,我们始终强调政策操作的严肃性、一贯性不能撼动。此后,我们仍然于情于理、于亲于孝的编发长短信做沈老大女儿、女婿的工作,因为我们相信说服工作是要真诚、耐心、不断重复的同一个道理的,有时这个过程真的很煎熬。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继续做着工作。这天,我们与沈老又谈了一下午,沈老起身告辞时说,“你们两位小兄弟的工作我非常认同,态度、方法我很认可”,出门握手比平时有意加了点劲。我们想,是不是天平在向我们倾斜呢。

  入户做工作快两个月,经项目部同意,同意沈老在征收协议上签了字,几天后罗姨终于补上签字。随后沈老将两个女儿分别“保管”的身份证、房产证给取了回来,完善了该上交的资料。

  最后一户终于如期签下,我问同事:“你说这几十天我们到沈老家上户多少次?”

  “我没具体统计过,起码有三四十次,你想最多时,我们一天要去他们家三次”,他若有所思。

  下周,沈老、罗姨就会搬到河西新居,离开这个住了几十年的地方,沈老两口子一直说人老了想住得与两个女儿近一点,这次他们遂愿了。明天是中秋节,我拿出手机写了一条信息:党的棚改政策好,告别旧居搬新家。中秋佳节即将来临,衷心感谢您和家人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在此祝全家中秋快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编好后,我按下了发送键。

编辑:谭洪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