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中国老工业基地,曾经创造了180多项“共和国第一”,在城区八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工业明珠”:430、331、601、田心、火花塞、株化......这些企业,都在经历着变革,有的仍欣欣向荣,有的阵痛后重获新生,有的却即将消失。无论命运如何,他们都在株洲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株洲的北部,就有一座这样的工厂——株洲冶炼厂,它曾经鼎鼎大名: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国内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年铅锌金属生产能力达65万吨。曾经,这里热闹喧哗、机声轰隆,其“火炬”品牌享誉海内外,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株洲经济的贡献,首屈一指。随着工业文明的变迁、经济形式的转型升级,这座曾经辉煌的工厂却即将完成他的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据了解,株冶关停工作已于今年3月启动,计划到2018年12月份全面关停,退出冶炼生产。
走到清水路的尽头就是株冶的大门,昔日的繁荣景色已不复存在,陶瓷饰面的大门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沿主路向内走去,偌大的厂区人迹稀少,曾经的亚洲第一烟囱颇显孤寂。曾经的辉煌,仿佛都凝固在这一草一木、一墙一瓦、每一台机器、每一个螺丝钉之上,他们见证了株冶厂6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只要停留片刻,就会有一种厚重的沧桑感直击心底。高高伫立的围墙、长满青苔的砖石小路、破碎的玻璃窗、锈迹斑驳的管道阀门......都静静的排列着,用简单而自然的方式向后人诉说着它们的一生。
或许熟悉的机器轰鸣声已成历史,但我们更加期待它虫啼鸟鸣、花香四溢的华丽变身,重塑生态、再续辉煌。

图1,工厂一角。

图2,对于株冶人来说这里充满了他们的记忆。

图3,一名工人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厂区的路上。

图4,厂区里孤寂的烟囱。

图5,上个世纪60年代的空压机。

图6,斑驳的机器上铭牌上有1965年的字样。

图7,充满历史感的厂区。

图8,车间里工人已不多,但仍在忙碌。

图9,设备剪影。

图10,一组阀门正在慢慢的经历锈蚀。
来源:株洲日报4月23日A2版
作者:谢慧
编辑:谭洪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