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株洲成功入选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两年来,株洲市全力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理顺软件与硬件、内部与外部、城市与乡村关系上积极探索,不断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贡献“株洲经验”,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株洲范本”。
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攸县新市镇丁家垅村有一个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附近的村民都会聚集于此,兴致勃勃地排练着广场舞,大家在唱唱跳跳中融洽着关系。“这里从前是个臭水塘!”67岁的村民丁慢清说。
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如何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城乡的全面覆盖,丁家垅村提供了“攸县范本”。
攸县文体广新局局长文志辉说,农村文化活动场地通常都设在村部,这并不能满足所有村民的文化需求,因为一些村民住得较远,尤其是合并自然村之后。通过基层党员带头、村民出钱出力,全县建成“家门口的小广场”500多个。这些小广场灯光、音响、娱乐健身设施一应俱全。
“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要靠有能力、有积极性、有责任心、有资源的人来带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说。
2016年,株洲市探索在乡镇(街道)文化站创建党员文化服务示范岗,并进行资源倾斜和严格考评。敦促党员搜集需求、集合智慧,建阵地、带队伍,使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有人关心、文化活动有人组织、文化家园有人管理,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让文化“活起来”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不应求”和“供不适求”,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为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株洲市着力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探索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的服务模式,实现文化产品的定制和配送,引入文化“互联网+”理念,推动传统公共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重点建设了“韵动株洲”和公共信息服务两个数字平台,基本实现了公共数字文体服务全城一张网、一份图、一键通的目标。全市文化服务“活”起来。
“数字服务平台不仅可以收集需求、实现供需对接,还能实时记录全市公共文体服务的进展情况,也能对公益活动举办次数、参与人数进行统计分析,有效地提高了服务效能。”巫志南说,“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对城市十分重要,在农村,可借此延伸服务手臂,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星级评定调动了业余文艺团队的热情
为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株洲市以“摸清家底、登记造册、星级评定、分类扶持”为原则,对1286家业余文艺团队进行了摸底调查,编印了《株洲市业余文艺团队名录》。
石峰区阳光艺术团是株洲市的五星级业余文艺团队,现有团员40余人。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其演出水平不断提升,知名度越来越大,经常接到各地的邀请。在2017年“百姓杯”广场舞大赛上,该艺术团的原创广场舞《情话茶乡》获得金奖。
星级评定激发了全市业余文艺团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据统计,2016年,全市137支业余文艺团队共举办惠民文艺演出2000场。
2017年5月,面对基层文化工作人手不足的实际情况,株洲市创新性地建立了网格化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将全市划分成10个区域、1300多个网格,开展文化志愿者招募、注册,将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爱好者等配置到网格中,做到工作延伸在网格、任务落实在网格、力量下沉到网格,确保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
如今,在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里,充满“动感”的文化活动立足群众、面向社会,在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利民、文化安民和文化强民目标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生活幸福感。
来源:株洲日报
编辑:谭洪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