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钢铁裁缝”到“机车医生”

来源:株洲晚报 编辑:谭洪汀 2018-05-24 09:19:50
—分享—

  25岁成为全厂“技术能手”

  1992年,20岁的谢光明从技校毕业后顺利进入中车株机公司,成为一名机床操作工。“他特别喜欢纠结一些细节,什么事情都要刨根问底,在那时我们都觉得有点烦,但现在来看,正是这种执著细致的作风,奠定了他的成长之路。”单位一位老同事在回忆谢光明时说,当时的 “小谢”虽然很年轻,但做事很有耐心,有和同龄人不一样的稳重。 五年后,谢光明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同事的眼光。 “那时才 25 岁,能在一个近万人的大厂拿到技能冠军,那种自豪感根本无法用言语描述。”谢光明向记者讲述起20多年前的经历,能看出他依然非常激动。 他说,当时是在全厂技术比武 中拿到了第一名,也是他人生中第 一个“技术能手”称号。虽然那时还没有“大国工匠”这么宏大的理想,但他很喜欢这种“牛气”的感觉。

  从“菜鸟”变“全科医生”

  “那时我没结婚,就想抓紧多学点知识,多接触些新事物。”拿到人生中第一个“技术能手”称号,谢光明决定来一次大转型。当年,铁道部职工大学招考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学员,他也报了名,他说,这两种专业的转变,就好比是从裁缝变成医生。但这次,他又做到了。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机车电 工,他既不熟悉设备,也分不清设备代号,密密麻麻的图纸,对他来说就像是一张张“天书”。 不 过 ,谢光明还是用“ 烂笔头”,解读了所有“天书”。谢光明回忆说,那时每天就带着一个小本 子,把图纸上的所有部件都画下来,并坚持每天默写。实在看不懂 的,就请教师傅。 这个看似“很笨”的方法,却让他掌握了个各种类型机车的工作 原理。没多久,他就拿到了机车电 工高级技师资格证书,从一名调试 “菜鸟”,变成一名能处理各种疑难杂症的“全科医生”。

  自制“神器”,总结“病例”

  谢光明所在的班组负责机车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 最复杂的一道工序。有数据显示, 检测一台机车需要做 28 道工序、 560多项性能测试,需面对一万多条线路的检查,容不得半点马虎。 谢光明说,有时候找不到线路故障,就要把万余条线路全部排查一遍,耗时短的几小时,多则数天,非常影响工作进度。于是,他尝试利用边角废料和自购的材料,设计制作了一个检测仪,只要指示灯一亮,就能知道线路是否有故障。这个只有火柴盒大小的“神器”,很快就成为班组里的标配。 机车的“疾病”见得越来越多, 谢光明决定总结一个“机车病例集”,这样大家发现问题时,翻翻书说不定就能快速解决。于是谢光明又忙起来了,他一方面自己找资料,另一方面就是采访、请教,最终编成了一本有600余个问题调试案 例的“九阴真经”,最后还成了厂里的教科书。

  有匠心之作才能获得他人尊重

  2017年,新加坡客户突然提出设计更改要求,结果实验人员在改进时却烧坏了两台设备。他检测发现,出现问题的是其中一个配件,但是配件供应商却答复没法修,只能更换整机。 “不仅浪费财力,更要命的是第二天就要交车,时间也来不及。”谢光明说,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大家硬着头皮修。经过一夜的紧急抢修,总算在第二天早晨解决了所有问题。从那以后,他也成了零件供应商眼中 “排雷专家”。 不过,让谢光明印象最深的还是参与南非电力机车试制时的经历。 谢光明说,相比以往机车,南非 车调试过程复杂,机车从设计到图纸、到工艺,最后到调试,不仅没有借鉴和参照,而且还要面对国外供应件接口问题和技术难题的挑战。 8 月的湖南正值高温天,38 摄氏度的高温下没有空调风扇。热了冲个冷水脸,饿了和同事轮流吃盒饭, 以保证生产正常运转,运行人员无缝 对接。这样每天工作长达18个小时的日子,谢光明带着团队坚持了一 周。 谢光明回忆:“当南非客人看到 机车惊艳亮相时,他们说,Made in china,very good!”

来源:株洲晚报

编辑:谭洪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