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四十年丨他是时代洪流奋斗前行的见证者

来源:井龙街道 编辑:谭洪汀 2018-11-06 20:04:32
—分享—

  石峰新闻网讯 见到时代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郭启平,是在新明综合楼的楼梯上。刚从征拆现场回来的郭启平,去三楼办公室了解经济普查的工作进度。郭启平的办公室在四楼。文件柜里,62个文件夹,规规整整。党建、法规、户籍、财务……名目繁多的文件和资料,按照市、区、街道、居委会分层摆放。“就是闭着眼,也找得到我需要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郭启平自己整理的。 郭启平1989年元月担任新明村委会民兵营长,1993年3月担任新明村委会主任,2008年5月书记主任一肩挑。2010年10月,新明村委会改时代居委会。石峰区井龙街道这位任职30年的“老村官”,每天上楼下楼跑现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559户居民的家庭状况,他了然于胸。 从1991年的株洲市“新长征突击手”、1992年的“湖南省优秀民兵干部”到2014年的石峰区“最美基层干部”、2016年的株洲市“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30年的村官履历,让郭启平欣慰和自豪的,不是他获得的诸多荣誉,而是见证了父老乡亲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见证了“动力之都”昔日的荣耀和今朝的辉煌。

  

郭启平在查阅资料

 

  联产承包后生活开始发生改变

  郭启平1962年出生,彼时新明村隶属荷塘铺乡。郭启平的父母都是勤苦耐劳的农民,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初中毕业后也回乡务农。家里5个壮劳力,辛勤劳作一年,年终决算全家只分到100多块钱。

  尽管父母精打细算,一家人省吃俭用,家境依然拮据。在郭启平印象中,小时候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大哥穿了二哥穿,二哥穿了他再穿。郭启平说,“那个时候,过年过节吃顿好的,高兴得要命。”

  1979年,二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牺牲。大哥大姐相继结婚生子,一大家子十来口人挤在六间土坯房里,也没什么家具,床和饭桌就是家里的大件,电灯是唯一的电器。

  1983年包田到户,大哥进了工厂打工,大姐留在村里种菜,家里的境况渐渐好起来。1985年,大哥建起了红砖平房,搬出父母家另立门户;第二年,大姐也建起了红砖平房,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

  1986年,乡政府关照烈士家属,安排高中毕业的郭启平进入乡镇企业——荷塘铺乡煤灰砖厂工作。1989年,有文化也有闯劲的郭启平受命回村担任民兵营长。他在全区率先实施民兵正规化阵地建设和以劳养武民兵基地建设,成功经验被大力推广。

  

社区光荣榜

 

  村办企业引活水传统产业焕新颜

  1993年,正值而立之年的郭启平当选为新民村委会主任,当时,村里负债40余万元。虽然地处城郊,但是村道泥泞,只能通行拖拉机,电压不稳,连电风扇都转不动。村民依然守着一亩三分地,以种菜为生,年轻人则出门打工。

  大河有水小河满,郭启平首先想到的是搞活集体经济。通过多方努力,村里成立了田心电器厂,生产机车配件。本村20余位劳动力得到安置,有了固定收入。集体经济有了“活水”,郭启平开始着手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1996年到1999年,村里投资180多万元添置6台变压器,更换电线,保障村民生活用电和村办企业生产用电。

  1998年,在石峰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新明村发挥地域优势,做强传统产业,大力推广蔬菜大棚种植。大棚建设资金由区政府、村委会和种植户三方投入,种植户只需承担20%。一个大棚三分地,年均收入六七千元,而常规种植的三分地收入只有两千元左右,大棚种植增收超过三倍。村民叶茂松、言长春等大棚种植示范户,成为村里最早建起楼房的家庭。

  

时代社区服务中心

 

  村改居和“动力之都”一同奋力前行

  2015年初,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轨道交通产业打造成全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石峰区田心高科园拓展为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区。

  新明村南邻电力机车厂,北接电力机车研究所,处于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区的核心地带。2010年10月,新明村为全力配合石峰区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的建设,撤新明村委会成立时代社区居民委员会。

  作为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郭启平需要配合街道如期完成征拆任务,确保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的顺利推进。“老百姓的问题政府考虑得很周到,货币补偿,住房安置,免费培训,优先就业,养老保险。”说到征拆工作,郭启平笑道,“征拆之后,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这是有目共睹的。”

  

郭启平走访群众

 

  居民享有统一的征拆补偿,还享有社区的各项福利:居民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补贴60%;居民住院医疗费用报销10%;发放老年人生活补助,慰问80岁以上长寿老人;奖励考取本科、研究生的学生和获得技能证书的居民;定期慰问生活困难居民、残疾人和60岁以上老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军烈属、现役军人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

  各级政府在落实征拆补偿的同时,针对失地农民免费举办技能培训班,帮助居民提高就业技能,增加经营性收入。谢福强家里兄弟姐妹多,原来是村里的困难户和救济对象。学习了花木种养技术后,他率全家开办花木公司,种植销售养护一条龙,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家里建了三栋楼房。

  

时代社区居委会

 

  村改居之后,时代社区大批居民像谢福强一样,成为多种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广开财源。年轻一代则积极参加区里免费举办的技能培训班,掌握相应技能,成为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工人。

  新明综合楼,位于车水龙马的时代路。赖以生息的家园,完成了从乡村到城市的蜕变。郭启平书记率领他的乡亲们,在完成从村民到居民的身份置换的同时,也在一步步尝试从菜农到产业工人的角色转型。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也是一座负载着无限荣光的工业城市在新的时代里奋力前行的铿锵跫音。

来源:井龙街道

编辑:谭洪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