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华大学培训学习体会——“磨刀”清华园

来源:区农村工作局 作者:赵萍 编辑:谭洪汀 2018-12-06 15:56:57
—分享—

  石峰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萍)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根据区委安排,11月19日,满怀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对世界名校的仰慕、对顶级大师的崇敬,我走进了令当代学子魂牵梦绕的一流学府——清华大学,参加了“石峰区中青年干部综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近期单位业务工作繁忙,但腾出一周时间,置身久负盛名的清华校园,聆听一系列高水平讲座,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思想上有了更新的飞跃,在认识上有了更大的提高,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感受清华名校氛围,让人留连忘返

  漫步清华。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清华校园,以往对清华的印象仅停留在几个标志上,如一流学府、清华园、水木清华,但此次亲身感受清华校园的学习和生活,有不同的感触:初进校园,觉得与其他高校并无不同,美丽的环境、骑自行车赶去课堂的各色学生、散落于不同方位的食堂、朝气蓬勃的运动场……一切都令人仿佛回到学生时代。再逛校园,惊讶于清华建筑的多样风格与历史渊源,校园齐集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罗马希腊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西洋古典建筑等众多风格的教学楼与办公楼,而每一栋建筑都似乎凝固着百年名校的历史。闻亭为纪念闻一多先生而改名,抒发爱国之志;科学馆是中国现代科学的摇篮,是清华理科辉煌的发源地;二校门象征着清华人的勤奋求实……它们都静静伫立在校园里,无不展现着清华幽深厚重的人文底蕴。

  品位清华。百年清华,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厚重的文化和强大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铸就了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体育馆上“为祖国健康工作四十年”的誓言更是真实地凸显了清华学子深切的报国赤子之心。清华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又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孕育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正是因为有这样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清华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清华人才辈出的关键所在。

美丽的清华园

  01

  领略清华名师风采,让人不虚此行

  一周时间,5个专题讲座,3个现场教学和1次结构化研讨,主题鲜明、安排紧凑、针对性强。大师们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向我们传授知识、传递信息、传送经验,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更是获得了一次思想的升华、心灵的洗礼、能力的提升。课堂上,孙茗教授娓娓讲述《清华历史与文化》,让我对清华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唐辉教授《领导者语言表达技巧》真实朴素,让我对如何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张涛教授《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管理与舆论沟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为我们基层干部如何应对危机和风险,如何提高研判力、决策力、掌控力、协调力和舆论引导力指明了方向;覃征教授《大数据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文采飞扬、字字珠玑,给我以脑力上的激荡,思维理念跃升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在张晓瑢教授《结构化研讨》课程上,我们进行了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团队共创研讨游戏,真实参与并亲身感悟团队合作的力量。

研修课上活跃积极的第三组学员

  在所有的课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魏杰教授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魏杰教授高屋建瓴、观点独特,深入浅出分析了今年4月份以来中国经济出现的6个不合理现象及其原因,中国经济进入3-5年调整期,阐述了未来经济调整方向。虽然课程内容非常宏观,但却一点都不抽象,细节展开具体又接地气,使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对国家现在及今后的经济走向有了概念,也不禁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堂课,老师们都精心准备、提前到达,有的放矢、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深入浅出。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想观念不断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惘和疑惑,时时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享受豁然开朗的喜悦。

  02

  结合自身工作思考,让人学思践悟

  虽然此次在清华学习时间不长,但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都得到了一次全面更新,开阔了眼界、耳界,提高了思想境界,真正懂得了“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境界,伟大的实践需要宽广的眼界”这个道理。我深切体会到境界是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胸怀,我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需要有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境界。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结业典礼上,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文星与石峰区中青年干部研修班第三小组合影

  近年来,石峰区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植绿护绿、加强河湖管理,全面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农业农村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作为农工局一名年轻干部,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和变化,我时常感到“知识短缺”、“本领恐慌”,力不从心,也深刻认识到知识的更新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我今后一定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不断开阔眼界,汲取知识养分,提升思想境界,接受人生洗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重视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的培育,努力在更高的层面上,用更全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谋划思路,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为石峰农业农村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行胜于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今天的学习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怀感恩之心,健康生活、用心工作。

  03

  漫步清华园,看着园内古朴的建筑、参天的大树、行色匆匆的学子们,无不诉说着这里历史的厚重、思想的沉淀、文化的传承。“水木清华,育人百载”,在清华园这座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神圣学府我们有幸听课学习,仿佛梁启超先生一百年前“君子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谆谆教诲就在耳边。

  一周“磨刀”,一世“砍柴”。

来源:区农村工作局

作者:赵萍

编辑:谭洪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