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新闻网讯 (通讯员 张诗慧)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的记忆,芳华虽不再,发展仍在继续。1960年正式进入株化工作的老同志刘应武,亲历和见证了株化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岁月变迁。

刘应武
“当时是1958年,那个时候我在长沙读高一,学校通知我们可以参加湖南省组织的株洲化工厂的招聘考试,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这次考试,当时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我们学校17、18岁的学生都收到了通知单,我迟迟没有收到,就准备继续读书了,结果到最后我们老师告诉我的通知单到了,就这样我进入了株化工作,当时株化作为株洲的大型国企,能够进入这里工作是让别人都很羡慕的。”刘老向小石头回忆当年进入株化工作的经历。
1958年通过考试的刘应武,没有立刻来到株洲工作,而是去到了大连化工厂,鞍山钢铁厂,吉林化工厂实习了两年后回到株化开始正式工作。“回来以后我被安排在了工厂的供销科工作,是一份在办公室的工作,那个时候我对这个岗位并不是很满意。”刘老说。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走到工作岗位的一线,1965年刘应武主动要求调到株化的磷肥分厂做一位普通的一线工人,也是在这里有了一段“干出来”的辉煌历史。

株化博物馆的时代记忆
不间断运作的机器,工人饱满的热情,传送带上不断向外运输的磷肥,工厂里每天都很“热闹”。“那个时候就是实干,领导带头干,最苦最累的事都是自己上,我们磷肥厂有根60米高的烟囱,用来排放废气,由于内部堵住了,我就和另一位同事把消防水管捆在身上,爬到烟囱顶上,自己冲水疏通。”想到当年工作场景,刘老如今还是记忆深刻。凭借着这股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劲头,刘应武在工作期间从普通工人到工会组长再到班长,到改革开放前夕,开始担任磷肥厂厂长,刘老说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乘着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磷肥厂迎来了它的产量小高峰,“改革开放后,我们磷肥厂达到了年产量的最高水平,以前年产量最多30万吨,改革开放后我们达到了36万吨的年产量。这些改变都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环境。”除了工厂产量的增加,当时也有一部分人得到了提拔,“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工厂想要提拔年轻人是很困难的,当时的政治环境严苛,我当上厂长赶上了好时时候,改革开放后提拔了不少工厂里年轻有为的工人。”刘老说起那段过去辉煌,依然心潮澎湃。

株化博物馆的存放的当年的荣誉
如今,刘老已年过古稀,对于株化的感情深印在心中,1997年退休后的他,一直在社区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现在担任着一网格员的书记,每天都要跟株化老同志打交道, 他们有问题都喜欢向刘老反馈。“尽管株化破产改制了,很遗憾,但是企业当时污染严重,淘汰又是必然的,我们这些老同志干了一辈子,希望未来年轻人能干出新的一番事业。刘老说。

空中俯瞰株化
来源:井墈社区
作者:张诗慧
编辑:谭洪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