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新闻网讯(通讯员 肖芳宇)我叫郑仲三,今年90岁,是湘江氮肥厂的一名退休职工,现居住在石峰区响石岭街道,享受着党和国家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建国以来,我在基础建设战线上艰苦奋斗了数十年,曾当选株洲市第三第四届人大代表。一九六二年出国援建三年。一九七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八二年担任株洲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一九八八年获评土建高级工程师。
攻坚克难,完成株化筹建工作
1957年初,化工部选址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筹建大型化工厂,命名为“化学工业部株洲化工厂”,简称“株化”。当时,筹建处急需土建工程师,在省商业厅工作的我被安排到株洲任职。
株化筹建处靠近株洲火车站钟鼓岭附近,职工家属安顿在办公楼背后一栋二层楼临时住房,此处距离清水塘工地十多公里,每天乘坐解放牌卡车早出晚归。由于工期紧迫,为了便于加夜班,就在山坡上建了单身宿舍及食堂,吃住都在工地,十分艰苦。
上世纪五十年代,没有什么物资条件可言,但是,人们的精神气质却是一流的,任劳任怨。当时,我国遭遇空前未有的自然灾害,物资供应紧缺,有些人染上了浮肿症,面黄肌瘦,仍然鼓起干劲坚守岗位,争分抢秒夺工期,甚至有时不分昼夜三班倒。电焊的火花此起彼伏,就是工地的美丽夜景;打桩的声音响彻云霄,就是工地的交响乐曲。
在株化筹建处工作期间,我先后被任命为工程管理科、技术监督科副科长。施工开始,是最艰难、最烦琐的阶段,有很多意料不到的事和疑难问题出现。根据设计总图,有一部分厂房及动力设备基础坐落在风化岩回填土上,必须慎重处理。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测试,确定了地基加强具体措施方案,经苏联专家审定认可实施,建成投产后效果良好。
之后,筹建处迁至厂区新建办公大楼,职工也入住生活区宿舍。生活设施不断完善,陆续兴建了职工食堂、卫生所、幼儿园、学校等,形成了环境优美的生活区,生活日渐安定舒适。
经过数年奋发图强,苦干巧干,生产车间相继建成,顺利试制出优质产品,职工兴高采烈,引以为豪。在株化五个年头,我身负重任,尽职尽责,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贡献,没有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

株化1958年正式投产
不忘初心,参加援外维护祖国尊严
1962年2月初,化工厂人事科告知,我被省轻工化工厅审查选拔参加援外工作,援助尼泊尔王国兴建皮革厂。
怀着对祖国对家人的无比眷恋,我们奔赴异国。抵达尼泊尔王国首都加德满都时,驻尼大使馆参赞毛季值等人在机场迎接我们,尼方政府代表也在机场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
到达尼泊尔后,我们迅速投入到工作中。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并征求尼方意见,于1963年3月初完成设计图纸,开始指导建厂工作。援外期间,我竭力做好本职工作,处理技术上的疑难问题,维护祖国尊严。1965年初,建厂任务圆满完成,并产生了经济效益,获得尼泊尔的高度赞誉。
在皮革厂建设过程中,尤其让我心情难以平静激动的是,我国领导人访问尼泊尔王国时,我们有幸作为援外代表前往机场迎接,在使馆零距离恭听领导人讲话。领导人百忙之中还十分关心皮革厂的建设,亲临工地视察指导。
这些珍贵的往事,深深地刻画在我心中,让我感受到人生有两件宝:双手与大脑。拥护党的正确领导,凭借勤劳和智慧,就能创造伟大成就。

在尼泊尔专家组成员合影
发挥余热,将毕生经验发表成册
1965年,我奉命到株洲氮肥厂(即湘江氮肥厂前身)投身建设工程。株洲氮肥厂大约在1969年初建成投产,由于需要继续扩建,便将我留在了这里,直到1986年退休。
退休后十多年,我依然尽力帮扶建筑企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光和热,先后被株洲市中湘医药设计事务所、株洲市第八建筑工程公司、株洲市人发建筑工程公司聘用任职设计土建专业组长、技术负责人、公司代表。直到年迈才辞去聘职。履职期间,曾获得市、县、乡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从而感动了我国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同志,为我泼墨挥毫题词作画。
因年迈力衰,我辞聘后居家生活。白天将毕生实践经验结合科学理论,编辑了一套《普通民用房屋建筑工程简明施工手册》,供施工技术人员及施工管理人员参考应用。晚上和老伴手牵手在小区散步,听着儿子买的音响播放的音乐,心情舒畅。现在小区道路平坦宽敞,路灯明亮,绿树成荫,不像以前的小区乌漆麻黑,道路坑洼不平。
改革开放,赞叹祖国发展之好
现在出来散步,发现小区到处停着小车。小时候,我们常说,坐“11路车”来的。何谓“11路车”?就是双腿。那个时候,我们老百姓出行,都是坐“11路车”,这个“车”长在自己身上。以前我们去串亲戚,靠的是“11路车”,常常起得早,回得晚。那个时候,如果能够坐上马车、牛车,都是很幸福的事。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的极大发展,老百姓的车,这些年不断翻新。开始是自行车。自行车为我们老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出行靠它,运东西靠它,做买卖靠它。当我们为自行车的方便高兴时,摩托车出现了。摩托车的速度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成为老百姓最喜欢的交通工具,运输工具。摩托车成为当时家庭的明星,甚至成为财富的标志。
然而这些年,摩托车又被淘汰了。因为,家里已经拥有小汽车了。这几年,小汽车发展特别快,家家都有汽车,人人都是司机。我和老伴饭后闲聊,说做梦也不会想到现在的小汽车就如当年的自行车,家家户户都有了。祖国发展之好,变化之快,让我们普通老百姓始料不及。
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让我们老百姓的许多梦想都成真了。改革开放前,我们梦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个梦想不但成真了,而且是“升级版”。比如,电话梦的升级版是手机,电灯梦的升级版是节能灯,楼房梦的升级版是电梯房,汽车梦的升级版是进家入户。这些升级版百姓梦的实现,恰是祖国改革开放的硕果见证。
来源:石峰发布
作者:肖芳宇
编辑:谭洪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