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新闻网讯 馒头山者,清水塘畔、株洲化工厂区门外之小秃岭,因得其地理,当年立有一测量觇标,而获名,而长存,而阅尽塘清塘浊塘消、厂兴厂盛厂迁的五十年沧桑,成为工业战场一拾遗之标识也。今天,小石头继续为大家带来馒头山人物拾遗第二篇故事——易大背。

易大背
易大背中等身材,背并不宽大,之所以称他为大背,是因为他耳背,而且不是一般的背,是要凑近他的耳边大声说话才能听到。工友们大多称他易聋子,有的还当着面直呼聋子,得闲时,甚至会故意胡诌几句什么,当他答非所问时,引起一众大笑来。然而,我总觉得这些都是不应该的举止,毕竟易师傅已是年近半百的人了。
聋子,偏偏干上了电工,而且还是维修电工。要知道,维修电工通常是要去车间巡查的,要凭眼睛凭鼻子更要凭耳朵去发现电器设备运行中的各种故障,必要时还需用螺丝刀刀口戳住电动机的一端,让耳朵顶在手柄上去听哩。可这耳背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易师傅的工作,下车间巡查,他去的比耳不背的人还勤,必要时,他也同样会借助螺丝刀去听。我想,他所依凭的,应该是耳周肌肤的感觉,心灵的感觉了。

记忆中的工厂
有人问易师傅,你耳朵这么聋,怎么带的徒弟呀?他问答得非常干脆:学手艺嘛,关健不在问,而在看,看了去想,照样去做!不久,在一件小事上,还真证实了他的这番话。
一天,电焊工将交流电焊机拉到了工地,叫去电工接电源,可电源接上后,怎么摆弄也打不上火来。去的电工解决不了,就来找易大背。易师傅赶到现场,只看了看,也不见他从腰间找工具,只见他将缠绕在电焊机上的电焊线,一圈一圈地解下来,拉抻拉抻后,就对电焊工说:好了。电焊工拿起焊钳,夹起焊条,往焊件上一碰,果然顿时焊花飞溅。问他这是为什么,他却笑而不答,只是说,能焊就行了。有人去请教技术员,技术员解释道,那是因为电焊线缠在电焊机上,缠了十几二十圈,启动时就会产生很大的涡流,焊钳上的电压就会不足,所以打不起火来。易大背没多少文化,应该是不会懂得这些理论的,但他毕竟轻易地排除了别人未能排除的故障,所以,谁都不能不佩服他经验的作用了。

曾经轰轰作响的设备
有时,没文化也有没文化的好处。“文革”期间,每天上班前,照例有半小时的“天天读”,照例有全班人轮流朗读“两报一刊”文章,朗读地方党报社论的清规。一次,轮到易大背朗读时,他竟将与伟大领袖极其相关的一句话里的一个关键字读错了,变成了反义。顿时,全班人几乎都吓得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是要被拉出去批判、游街,甚至打成现行反革命的。千钧一发之际,班里的政治辅导员发话了:易师傅出身贫农,苦大仇深,沒读过多少书,认错了字,那是万恶的旧社会造成的,这笔账应该算在旧社会头上!如此,全班人才为易大背长长地嘘了口气。而易大背,自然是显得若无其事一般。
来源:石峰发布
作者:罗子英
编辑:谭洪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