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新闻网讯 文化是社会的风向标、晴雨表,它记录着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反映了时代的微观切面与宏大气象。
“十三五”期间,我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为百姓精神文明生活“加码”。这项幸福事业渗透到了石峰区的小区街巷、渗透到了石峰人的生活日常。
最是书香润心田
2018 年10月16日,石峰区图书馆建成正式开放,昊华小区的陈娭毑与近百人一起成为了第一批打卡石峰区图书馆的读者。
石峰区图书馆位于昊华小区里,由原昊华俱乐部改建而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藏书6万余册,设有报刊杂志阅览区、儿童阅览区、电子阅览区、休闲阅览区、综合阅览区、阳光阅览区以及单独的盲人阅读室。
▲在图书馆里看书的居民
“俱乐部荒废了好多年,我们退休后总是觉得日子又无聊又漫长,现在翻新建图书馆,约上老工友一起看看书读读报,晚年生活挺安逸的。图书馆还经常搞些亲子活动,我女儿经常带着我孙子来参加。”陈娭毑说。
▲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开心的做手工
随着居民对精神文明需求的日益增长,图书馆不仅满足了大家的阅读需求,也为“考研进修党”提供了安静舒适的环境,更是亲子互动、家校社联动的基地。“绘本奇妙夜亲子阅读”、“巧手工课堂”、“少儿故事大王比赛”“写作公开课”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与知识更亲近、与父母更亲近。
▲中车株洲所前坪的“24小时书屋”
为了让大家更便捷地借阅书籍,石峰区图书馆和新建的7所“24小时智能书屋”形成“总分馆”体系,实现通借通还。智能书屋的分布是进行了充分考量的,有位于清水塘广场、响石岭街道办事处、杉木塘五金机电市场前这种毗邻主次干道之处的,也有位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车株机这样大企业附近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职工尹先生说:“我们公司文体中心前坪就有一个24小时书屋,平常上下班时能顺路借还,非常方便。”
而在农村地区,石峰区在每个村部都建设了“乡韵石峰”乡邻空间站,展示当地村部的特色文化以及土特产,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
欢歌起舞悦生活
书画室里三五个人在挥毫泼墨,乒乓球室里单打双打激战正酣,声乐班里传出悦耳歌声,舞蹈室里“俏佳人”舞步轻盈……这般热闹场景是清水塘街道的井墈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日常情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暨2019年“欢乐潇湘”全省群众文艺汇演石峰区专场
“我们社区有很多兴趣小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就是他们的‘根据地’,大家预约的积极性很高,每个月初的时候基本把全月的活动室都预约满了。这些兴趣小组的骨干也成了我们社区的居民骨干,社区的大事小事都很热心地参与。”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说。
▲文化馆里正在上舞蹈课的兴趣班
井磡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只是全区文化团队“基地”的一个缩影,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达100%,形成了石峰区文化馆总分馆体系。2016年,石峰区文化馆经过改造升级后,成为国家二级馆,拥有舞蹈排练室、声乐器乐培训室、书法美术培训室、非遗展厅等多个功能室,还积极举办剪纸、书法、戏曲、舞蹈等公益培训班,并专门聘请了2名专业“文艺顾问”,为各种文化团队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到如今,成立了23支文化志愿者团队,共400余人。馆内还组建了登山、广场舞、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瑜伽、养生舞、健美操•啦啦操、航空协会等14个体育协会和兴趣小组,“以前每天闲的慌,只能靠打牌来消遣,现在进了乒乓球协会,互相督促互相进步,而且我们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以前的牌友都被我发展成了球友。”兴趣小组的叔叔介绍。
文旅融合开新篇
今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轨道电力牵引动力专家、无党派代表人士刘友梅到秋瑾故居、九郎山森林公园来调研考察时曾说过:“这儿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后花园’!”
作为全市生态绿心的中心,石峰区绿心面积达35.47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9%。每到假日,前来观光休闲、领略美丽乡村风采的游客越来越多。
▲众人齐唱《我和我的祖国》
已于2015年完成修复并对外开放的秋瑾故居,也是游客们青睐的地方。今年国庆,馆内人流入织,游客们拿着秋瑾故居工作人员分发的小国旗在馆内齐声唱高歌,祝福祖国生辰快乐。
▲参观秋瑾故居的游客
“国庆这几天的客流平均每天都能上万。”秋瑾故居内的馆员介绍。近年来,秋瑾故居不仅开办秋瑾讲坛特色活动,不断深入挖掘秋瑾文化、秋瑾精神内涵,还拓展红色研学、爱国主义教育、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公共文化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等功能。一系列秋瑾故事、株洲故事和石峰故事从这里宣讲出去,秋瑾故居成为了红色精神的宣传阵地、文化艺术的传播平台和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家园,成为一张具有石峰特色的文旅名片。
▲丁山社区广场
石峰区还新建文化广场、健身路径。2019年1月,清水塘广场建成投用。“以前这里是“湘氮”的宿舍,环境较差,没有休闲场地。现在好了,广场建成后,地方大,环境美,大家喜欢来这里运动。”附近居民高兴地说。广场上时常会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随时随地参加锻炼,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除了清水塘广场,石峰区陆续建成了丁山社区广场、雪峰岭公园、金盆岭公园、南峰公园、农民公园等,使居民的休闲空间更美好。
▲田心小道上的文化墙
在田心街道,沿途的墙上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绿色底面的“列车”镶嵌着大大小小的齿轮,载着时代的故事,曾经的石砖步道也换成了塑胶的游步道,走路更轻松。
老话说,打扫干净屋子才好请客人来。如今,石峰区将深挖特色旅游资源,融入文化内涵,完善基础配套,环境也越来越宜居,可以预见,今后的石峰居民,将成为文旅发展的受益者。
工业文化筑新梦
石峰区因工业而生,工业文化的因子早已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今年6月,石峰区在清水塘广场上举办了第一届株洲工业老物件交流会暨工业文化市场开业仪式,活动吸引各地近百位摊主来赶集摆摊,广场上的老录音机、唱片机、画册等老物件一下就把人带回了小时候,“就是这个厂徽,我们厂里发的,我找了五年,终于找到了,很亲切!从那以后,我看到类似的东西,我都会拿回家,一来给我们的后辈留下宝藏,二来给我们曾经的奋斗岁月留下证明。”一位前来摆摊的摊主说。粮票、布票、小人书,矿灯、茶壶、三八杠,凡是脑海中能想到的老物件,在市民摆的摊位上都能找得到。如今,清水塘广场经常都会举行“老物件交流会”,前来“淘宝”的市民络绎不绝。
▲老物件交流会上不少市民前来“淘宝”
“老物件”是对过去的留恋,而在井墈社区的株化工业博物馆里则能找到当年对工厂的回忆。“我和妻子是株化职工,儿子、儿媳妇都是株化职工。株化关停,我们很失落。”罗杰夫说,井墈社区基本上都是原株洲化工厂的职工,为了留住株化记忆,他们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居民们一起在社区主要通道两边的墙面上手绘了立体画,并通过联系株化公司、发动社区居民,征集来了许多老物件,成立了一座主题为“株化记忆”的社区博物馆。
▲井墈社区株化博物馆内的老物件勾起了居民们当年的回忆
像“老物件”那样留住工厂记忆的还有很多。近年来,石峰区围绕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连续举办了三届蝶变清水塘摄影展,邀请了20余名全国著名作家、编辑来石峰区进行采风创作,并出版了《蝶变·筑梦清水塘》作品集;还推出了一批如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大搬迁》、石峰工业历史的开篇之作《石峰工业》、文学作品《魅力九郎山传说故事》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佳作。
▲著名作家来石峰区采风、创作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这些创新的实践一步步丰富了石峰区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滋养、夯实我们石峰人的文化自信。展望“十四五”,石峰区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激情,打造先进文化品牌,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为建设现代化美好石峰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区文旅体局、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小晨
编辑:宗倩
本文为石峰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shifengnews.cn/content/2020/12/14/870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