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车天力:打造中国车轴世界品牌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任远 编辑:谭天琦 2021-11-23 09:00:00
—分享—

株洲日报讯 如果说转向架是列车的底盘,那么车轴就是这个底盘的“腿”,与车轮这两只“脚”装配成轮对,这才有了列车高速平稳运行,也有了高速机车超过万吨牵引的运输长龙。

这副“腿脚”,承受并传递着从车体至车轮之间或从轮轨至车体之间的各种载荷及冲击力,车轴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行车安全。

由于技术含量极高,品质要求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铁的车轴大多为进口。直到2018年,株洲中车天力锻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天力”)打破了这一技术壁垒,实现动车组车轴的国产化生产并装车运营。

从“0”到“1”,看似简单,却是几代中车天力人数十年坚守。当我们了解那些背后的故事,或许便不难理解这个“小巨人”的长成。

●写就行业里程碑

脱胎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中车天力,专注轴类件领域80多年。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的车轴便是出自其手。1994年,该公司又研发了国内第一只高性能合金钢车轴,成为目前行业标准。

到了2005年,我国铁路实现大跨越发展,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成为当时的趋势。“但一个现实是,此类列车的车轴全部由国外引进,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货周期长,影响整车交付。”中车天力负责人回忆。

不想再受制于外国企业,公司下定决心,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两年时间,企业投入4000多万元,进行产品研发。

“这个数字现在听起来或许不多,但在当时,由于很久没有收获订单,公司最困难时一个月只能给每位员工发400元工资,可以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来做此事。”中车天力负责人说,一炉钢水试制有几十吨,他们做了几百次试验,还有后面大量的锻造热处理试验以及不断的解剖分析验证。

“当时跟我们合作的钢厂是用蒸汽来做饭的,后来为了炼钢试验,把食堂的蒸汽都停了,全部供应给炼钢。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们才炼出了最后一炉钢。”中车天力负责人说道。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车株机各方资源的鼎力支持下,试验终于成功。当时欧洲评审专家称赞道:“你们非常了不起,我们用显微镜看了,组织结构非常完美,你们比我们做得更好。”

这是中国车轴制造史的里程碑,它意味着我国在高端车轴领域跨越了一大步,它也标志着国内车轴从原材料冶炼、锻造到热处理等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裂变出巨大能量

征途漫漫,依托现有技术和工艺,中车天力不断延伸产品线,形成了一系列产品。

去年底,由中车天力研制开发的一款名为30NiCrMoV12的高强度车轴成功通过1000万次疲劳试验,顺利研制成功。

“金属材料往往存在低温脆性,在-40℃甚至更低温度时,其脆性将急剧增加。如果车轴出现脆性断裂,危险不言而喻。”中车天力党总支副书记、总经理郑业方介绍,30NiCrMoV12是一种源自欧洲的车轴用金属材料,以强度高、韧性好、耐低温等特点著称,相较于其他常用的车轴材料,其强度可以提高30%以上。因其工艺要求高、开发难度大,一直被视为世界高端车轴材料“皇冠上的明珠”。

为了研发该产品,项目团队没日没夜扑在试验现场,靠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不屈的毅力终于让产品得以成功,再次实现我国新金属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研发应用的又一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去年5月,中车天力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隧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吹响了全面进军盾构机刀具产业领域的冲锋号。

这一回,中车天力依托自己在材料领域的优势,与对方在盾构机刀具原材料研发、国产化推进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推动隧道掘进机高端零部件刀具国产化进程。用中车天力负责人的话说,就是“用专有的技术去做特供的市场。”

中车天力党总支书记、董事长韩军表示,未来,中车天力将围绕中车集团十四五规划,坚持“轨道+非轨道、黑色+有色、专有+特供、国内+国外”的营销策略,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门槛的产品,致力于成为新金属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研发应用技术的导入者,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任远

编辑:谭天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