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区电厂立交桥排水改造工程现场。 伍靖雯/摄
▲红旗中路排水管网“微改造”现场。受访部门/供图
排水管道就像城市的“动脉血管”,任何一个部件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污水溢流、路面积水等问题,给居民出行和周边环境带来不便。
未雨绸缪。近期,市城管局市政工程维护中心的养护队员们冒酷暑、顶烈日,通过开展管网“微改造”等系列工作,打通排水管网“肠梗阻”,让居民雨天出行不再难。
管网“微改造” 排水设施完好率达到98%以上
“天气炎热,正适合我们抢工期,确保雨季来临前完成管网修复。”9月3日,石峰区红旗中路,市市政工程维护中心养护队员拿着管道“内窥镜”,对这里一处雨水堵点进行检查,并给记者介绍情况。
在此之前,他们巡查发现沿线路面新增多处不明钻孔,“内窥镜”传回的画面也显示,管道内部出现破损,且有混凝土碎粒陷入造成堵塞,以致于连环卫车辆清洗路面的水都无法正常排出。
“微改造”的方案很快敲定,通过开挖路面,更换出现破损和堵塞的10余米长的管道,排水立即恢复顺畅。
巡查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这是该中心实施排水“微改造”的日常。这类项目的改造对象往往只是一小节管道,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修复问题,就会出现积水问题,给居民出行造成不便。
“一般来说,只要发现积水点,我们就会用疏通设备对管道内进行冲洗,这样也无法解决的,就会深度检修查找问题。”该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微改造”看似简单,但老城区地下管网复杂,早年的图纸细节不一定完善,所以每一次开展堵点改造,都是对技术与耐力的考验。
就比如上个月,他们对建设北路近天桥街的一处堵点实施“微改造”,就靠大家的“绣花功”。
“我们怀疑有排水支管破损,但地下管线众多,设计燃气、供水、通信等多部门,开挖难度和安全隐患极大。”上述有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一般可以用机械设备几铲子完工的,这种只能小心翼翼人工开挖。
烈日炎炎,要慢工出细活,没一会大家就从头到脚往外冒汗。但大家克服高温、管线复杂等不利因素,用铲子一点点清理管道,终于找到支管破损位置,顺利解决了这里的积水堵点。
据悉,通过“微改造”等项目,目前,该中心养护范围内的排水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今年,我市还进一步对人民路、新华路、建设路等地的20处排水堵点开展“微改造”,并将于本月全部完工。
让数万居民雨天出行不再难 最大排水改造项目启动
一面是精雕细琢的“微改造”,另一面则是大刀阔斧消除城市雨涝“痛点”。上周起,石峰区电厂立交桥排水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这也是我市今年以来最大的市政排水改造项目。
“早些年,这里每逢暴雨就水淹两三米,甚至导致南北交通出现短时‘瘫痪’。”昨日,该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周边的杉木塘路、建设北路住了数万居民,“逢雨必涝”是他们的心结,也是市政部门一直希望解决的“痛点”。
经过反复勘查、优化设计方案,此次改造将对这里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升级,确保排水设施各节点衔接顺畅,保障排水效果。
昨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一条车道被封闭起来,里面按上游到下游排水口径需求,摆着一节节准备“服役”的雨水管道。
现场的施工人员介绍,此次改造将新建一条长约307米的雨水管道,并对原有泵站实施扩容改造,抽水能力从原来的每秒0.4立方米提升到每秒1立方米,“根据我们测算,这里的积水抽排能力提升一倍有余,可以有效解决雨涝隐患。”该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市政部门已对这里的管道进行开挖,同步新建雨水管道,整个工程将于年内完工。
来源:株洲晚报
作者:伍靖雯
编辑: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