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从匠人之子到瓷瓶大师

来源:新华社 作者:苏晓洲、张栩、刘芳洲 编辑:肖乐怡 2024-08-13 18:21:47
—分享—

26年前,当肖俊彦走出国企“下海”创业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彼时,千年窑火淬炼的“瓷都”湖南省醴陵市,从“釉下五彩瓷”的装饰图案到整个“醴瓷”的产业形态,都随着市场“新陈代谢”发生深刻转型。那一年,肖俊彦从醴陵市一家国有瓷器厂辞职,与两名同事一起创建生产瓷器的小作坊。

他们每人投资5万元,新办企业命名为湖南银和瓷业有限公司。“银和”取“人和”二字的醴陵话谐音。像当年万千“中国合伙人”一样,肖俊彦和同伴开启了创业之旅。

湖南银和瓷业有限公司的员工在酒瓶生产线上工作(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中国被称为瓷器之国。醴陵有上千年的瓷器生产历史,我父亲和祖父都是瓷器工匠。”肖俊彦说。

银和瓷业没有走艺术瓷、工艺瓷这条醴陵人的“熟门熟路”,而是选择了一个比较冷门的“细分市场”——酒瓶。“避免与成熟的生产商和产品竞争。我们生产更偏重实用功能的液态食品包装瓷器,不同于景德镇和其他瓷器中心那些更追求华美外形的瓷器。”肖俊彦说。

在走上“新赛道”的最初几年里,银和瓷业经历了困难时期。酒厂质疑他们的瓷瓶是否真的能装酒,因为酒瓶通常是用玻璃做的,便于长期稳定封存。

“刚开始给工人发工资都很难。但我向他们保证,一切都会变好。”肖俊彦与合伙人相信,酒装在陶瓷酒瓶里,能成为更好的酒;而银和瓷业的员工们则相信,与企业共度时艰符合“义道”的为人处世原则。这种坚信是醴陵千百年来“民窑瓷器”能穿越历史风云变幻、在长期激烈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密码”之一。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肖俊彦相信这句古语。银和瓷业通过不断改良泥料和技术,降低陶瓷酒瓶整体吸水率,解决渗漏酒的问题;改用天然气烧制,不仅环保水平提高,酒瓶生产工艺也更加成熟;在色釉和外形上深入研究,不断精进品质。

银和瓷业和醴陵很多瓷厂得到了株洲市和醴陵市政府的支持。醴陵市孙家湾镇邀请肖俊彦去建厂,在这里银和瓷业可以拥有更好的厂房、道路、生产设施、劳动力和税收优惠。

机遇不断来临,银和瓷业的瓷酒瓶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在使用了银和瓷业的产品后,一家四川酒厂的老板很满意,酒厂老板又把银和瓷业推荐给中国知名白酒厂家泸州老窖。

湖南银和瓷业有限公司展厅内摆放的该公司生产的各类酒瓶(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肖俊彦说:“最初我很紧张,当我检查我们的瓷窑时,我担心找不出符合泸州老窖高要求的产品。”与泸州老窖的接触,让他更深切意识到提升质量才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银和瓷业引入阿米巴管理模式,倡导“和爱、利他”的企业文化;启用ERP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5G+AI质检平台……去年,银和瓷业的销售额超2亿元,成了醴陵主要瓷器生产商之一。随着事业日益兴旺,肖俊彦和合伙人被称为“瓷瓶大师”。

银和瓷业与酒鬼等知名白酒品牌签订了更多合同。公司甚至将产品出口到海外。

在一次展览上,一位来自墨西哥的商人在寻找酒瓶的过程中,发现银和的酒瓶最合适。仅这一笔出口订单,就让肖俊彦入账600万元。随后银和的产品又出口到了美国。

湖南银和瓷业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酒瓶(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 摄

公司所在的孙家湾镇也变得富裕起来,该镇生产的瓷酒瓶占据了全国同类市场的约三分之一。

肖俊彦为能在家乡帮助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而感到自豪。“银和瓷业有800名员工来自孙家湾镇和附近农村,他们中一些人以前是低收入甚至贫困的农民。”

谢建军曾是孙家湾镇的贫困户,十多年前被村里介绍到银和瓷业任职,现在成了技术副总经理。

肖俊彦还有更大的抱负。他打算将瓷器应用于制造新型电饭煲和微波炉等电器。为此,他正在与著名大学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合作,解决有关陶瓷导电、导热等方面的问题。

肖俊彦和他的合伙人总是聚在一起,讨论面对的经营难题。“讨论中我们既找到应对之策,又不断发现合作伙伴在团队中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并肩‘打怪’、一路‘升级’,和衷共济的事业能走得更远。”

来源:新华社

作者:苏晓洲、张栩、刘芳洲

编辑:肖乐怡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