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慈善来帮助别人缓解困难;
有人用义举来帮助别人渡过难关;
而她们,用一生的时间化解别人的伤痛;
“悬壶济世”、“杏林春暖”是对她们的诠释,她们就是医生, 株洲市三三一医院有这么一位好医生……
文/李敏
医者父母心,病人心中的好大夫
医者父母心。病人心中,陈映辉就是一位亲人般的好大夫。
2012年,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一位五旬农民,被确诊为喉癌,因其家境不好,病人担心治疗费用太高,打算放弃治疗。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病情恶化,又不能替病人治疗,陈映辉觉得这就像心中的一块疙瘩。
怎么办?做工作,做病人和家属的工作,但病人除了农村医保外,负担不起治疗费用,做工作也无济于事。怎么办?想办法,想力所能及的办法,一个人的力量不够,陈映辉就动员全科室凑钱借款,而且她以个人名义为病人担保:待病人治疗后,病人将用农村医保的报销费用还款。最后,病人和家属被陈映辉和科室成员的善意感动了,决定继续治疗。“现在,那位病人好好的,我心里还是蛮开心。” 陈映辉脸上满是欣慰。
对于医生来说,食难定时,睡难择时,休难依时,时间基本上都交给了病人。
“早上进手术室,晚上才出手术室,中途就抽空换班吃了个饭”。该科室的一位主治医生说,手术多时,这都是常事。2013年大年初一,陈映辉突然接到电话,说是医院有病人需要抢救,她急忙赶去医院。这下她家里的老人认为新年的第一天去医院,不吉利。她告诉家人,治好了别人的病,就是最吉利的事。“这就是医生。”短短的几个字,陈映辉给出了原因,也给出了结果。
如果说急别人之所急是陈映辉的处事之法,那么想别人之所想就是她的待人之道。
去年,株洲市南方中学一位初三学生,确诊为耳外道胆脂瘤(一种由多种物质结垢后堵塞耳道的疾病),在经过了几个医院就诊后,都没有治好。一方面,该学生马上升高中,学习时间紧,无法接受手术,而且等到学校放学,医院也下班了。另一方面,该疾病只能慢慢地有耐心地疏通,比如农村里的土法子,用香油滴入耳朵。最后,陈映辉每天下班后在病房等学生来治疗。一次,两次,三次,最后,连她自己也不记得疏通了多少次才治愈这位学生的病。
术业有专攻,同行口中的好能手
从1987年到现在,陈映辉在三三一医院已快30个年头了,因为当初一位老前辈的一句话“希望她能将三三一医院的耳鼻喉科撑起来”,让她选择了耳鼻喉科,如今,她已是耳鼻喉领域的能人。
春华秋实,历程几十载的积累与沉淀,陈映辉已是硕果累累。1994年,陈映辉率先在株洲地区开展鼻内窥镜微创手术,该技术于2000年获株洲市科技成果奖,多项科研项成果获南方公司二、三等奖,并曾举办过两期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还被评为南方公司跨世纪杰出青年、南方公司劳动模范、株洲市百岗明星等。
越来越多慕名前来求诊的病人也印证了陈映辉的口碑。一位美籍华人何先生,经常白天嗜睡、晚上打鼾、憋气不适,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2012年,陈主任诊断其患有阻塞性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并为其手术,手术效果十分好。时隔数年,何先生还时常从大洋彼岸打来电话致谢。“只要病人治愈,哪怕不说一个谢字,心里都高兴。”陈映辉说,那种看到病人康复的成就感真不错。
已是正高职称的陈映辉还时常分享一些临床经验,供同行和同事讨论和学习。实际上,这种讨论与学习的过程就是传帮授的过程。
进取无止境,团队眼中的好主任
在陈映辉眼中,医疗技术必须充分考虑到病人的需要,不断突破创新。
3月4日完成了一个面部严重受损的病人抢救手术后,陈映辉说:“过去,这样的手术注重如何赶紧救人,修复好伤口,现在要求则更高了”。耳鼻喉,特别是耳鼻都属五官,关乎颜面美观。手术时不仅要修复好伤口,还要细致地考虑到术后病人的容貌。
陈映辉和她的团队将“整形美容修复”的理念融入了手术治疗的理念中。早在2002年,陈映辉就开展了喉部显微微创手术,紧接着又开展鼻内窥镜下泪道微创手术累及眼眶颅底的鼻窦囊肿的鼻内窥镜下微创手术,如今,微创手术已充分为其团队所用。
“敬业”。这是一名该科室的医生对陈映辉的评价,“在前后几十张病床上的病人,陈主任记得每个病人的病情,才进医院的时候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现在习以为常了”。目前,株洲市三三一医院耳鼻喉科已是老牌重点科室,当然,陈映辉希望在自己的带领下,科室能上一个新台阶。
在倦意浓浓的夜深人静时,在合家团聚的良辰佳节时,不要忘记,有一群白衣天使仍在手术灯下忙碌,化解着他人的伤痛,谱写着生命的颂歌。
来源:《株洲日报》2015年3月8日A2版
作者:李敏
编辑:谭洪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