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立新:最穷的画家,最有爱的老师
◆记者 赵露 通讯员 朱新艳

▲罗立新在看他学生的画 通讯员 李文佳 摄
只要能够画画,我就是快乐的;教孩子们画画,我是幸福的
——罗立新
32岁的罗立新,从20年前偷学画画被人赶出门外,到9年前立誓坚持公益教学贫困孩子美术10年,过程如电影般曲折波澜,充满着传奇色彩。
如今,罗立新的第十个公益教学年已经到来,但对他来说,十年的结束,却只是另一个十年的开始。在公益教学的路上,罗立新的人生没有尽头。
历经坎坷的求学之路
罗立新出生在芦淞区白关镇团山村,父母都是农民,家庭贫困的他自小对画画就有一种天性的喜好,但家里买不起涂料和画纸,更没有能力送他去学习美术。
虽然条件艰苦,但罗立新并未放弃对画画梦想的追求。一个同学家做油漆生意,他就去收集一些废弃的油漆当做涂料;买不起美术教学的书籍,就找朋友借了一本老旧的美术书在草稿纸上自学。
这本三百多页的美术书籍,也成为了罗立新少年时期唯一的教材,甚至可以说是他绘画路上的启蒙老师,书里的每幅画都被罗立新临摹了三四次,铭记于心。如今,这本已经有数十年历史的书,也被罗立新收藏。
但没有老师领路的绘画之路,就如同在黑夜中前行摸不到方向。随着年纪的增长,十余岁的罗立新渴望接触更专业的绘画技巧。当时白关集镇开办有美术培训班,罗立新就偷偷跑去躲在窗口观望,没想到被培训班的老板娘当成小偷,用棍棒狠狠地打了一棍。
罗立新并没有放弃偷学之路,反而更勇敢地假装上课的学生进入了教室,希望老师没有注意到自己,没想到衣着脏破的他一下子就被老师认出,并被赶出了教室。
罗立新说,“我身材矮小,老师抓住我的脖子,就像老鹰抓小鸡一样将我揪出了教室,这件事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家中求学不能,17岁那年,罗立新高中未毕业,只身一人到株洲市区当建筑工人。当时的炎帝广场(现神农广场)一带正大兴土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作为挑泥土工的罗立新,花了50块钱租住在如今嵩山路一带。他白天上班,晚上就自学画画。
当时嵩山路还是一片荒地,荒地里自建有许多平房和棚居,来自国内许多地区的拾荒者,就聚集居住在这里。两位跟随父母到株洲拾荒的湖北小女孩,看见罗立新画画十分感兴趣,就请求罗立新也教她们画画。
“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但我不想她们和我一样被人拒绝。”虽然当时只是半家子水平,但罗立新决定教这两个小姑娘画画。
没过多久,这件事情就在附近传开了,邻居们都知道罗立新在教画画,便把自己的孩子也带上门,希望罗立新也教他们的孩子画画。
“那时附近都是带着孩子打工拾荒的外地人,孩子们就连上学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更别说培养特长了。”刚满18岁时的罗立新,却已经成为了十几个小孩子的义务老师。
爱做公益却屡受打击
21岁那年,罗立新换了工作,到株洲一家酒店洗碗。那一年是猴年,罗立新在空闲之余就画了一幅猴子画像挂在酒店的厕所里做装饰。
机缘巧合之下,现任株洲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周伟钊和朋友到酒店吃饭,如厕时看到了这幅画觉得很有趣,“周老师就找到我,说要亲自教我画画。”
周伟钊知道罗立新家庭贫困后,还决定免费给罗立新上课。此后,罗立新的画家之路才从零散的自学到专业的教学。
在周伟钊等人的帮助下,罗立新的绘画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随后的日子里,他渐渐成长为一名职业画家,有了自己的画室。
罗立新也开始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在他看来,零散不专业的教学对孩子们的绘画技巧很难有提高,就决心办一个更专业的培训班。
2006年,罗立新在天元区又租了一间房子,购买了绘画用品和一些桌椅,开办了自己的第一个公益美术培训班,利用周末免费指导孩子学画,最多时有80多人学习。而培训班的开支,全部来自于罗立新打工的收入。
“当时开班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无论如何,这件事情要做满十年。”从此,罗立新的公益教学一发不可收。不仅自己开培训班,还每周固定到一些条件差的学校义务教学美术。
2012年,罗立新又在荷塘区赵家冲租了一间小房子,设立了一个公益教学点,招收附近的贫困孩子画画。当时附近已有几家美术培训学校,罗立新开设的免费培训班,让许多想进入其他培训学校学画的贫困孩子纷纷转投到罗立新的培训班来。
不久后,罗立新的公益培训班就遭到了附近几所培训学校的谩骂威胁,他们让罗立新立即搬走,他选择了拒绝。此后,培训班的牌子几次在夜里被人拆了扔在地上。
最严重的一次,罗立新被几个不知名的大汉绑住殴打。“当时,他们说要砍我的手,我说那砍我的左手吧,我右手还要画画。”匪徒毫不犹豫在罗立新的手上砍了一刀,罗立新用布条包扎了伤口,一个人走去医院治疗。
几经折腾下,赵家冲的培训班还在开办。罗立新说,“那么多的危险、伤害确实让我感受过害怕,但更让我坚定了把公益教学走下去的决心。”
如今,罗立新已开设了4个免费教学地,除了自己老家团山村,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都各有一个。除此之外,罗立新还是6个乡村小学的义务美术老师,这些学校设施条件差,没有美术老师,罗立新就每周义务到学校上一次美术课。
罗立新很忙,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要奔波在株洲各区,给遍布各地的学生上课。即便早已不上班多年,但他自己画画的时间,也要被安排到了晚上。
他家徒四壁,但对学生却很大方
罗立新已结婚生子,儿子年幼,父母年老,都需要他照顾。公益教学十余年,罗立新的公益事业越做越大,但是家庭却依旧贫困。老实本分的父母从未反对过他的选择,罗立新说,“这个十年做完后,我会把目前的公益教学维持下去,不扩大了,我会花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好父母,这十年来我亏欠他们太多了。”
2014年,罗立新在外帮助一些企业、酒店画壁画,以及售卖自己的作品有了6万块钱收入,这也是罗立新唯一的经济来源。这6万块钱,他不仅要付几个教学点出租房的房租,还要给学生购买教材和涂料、纸张等文具,年底还要花10000多元给学生们购买奖品,留给家里的已经所剩无几。罗立新苦笑说,“许多孩子问我,罗老师你是不是很有钱啊,对我们这么大方。”
去年10月份,罗立新花了积蓄多年的10万元,重建了团山村的义务教学点,附近几个村子80多个留守贫困儿童每周都会来这里上课。
让罗立新感动的是,重建这个义务教学点时,孩子们纷纷帮忙搬砖干活。“最多的时候有几十个人,一些没干过重活的孩子,手里起了泡却依旧干得起劲。”
他的学生在写到老师布置的《最想给谁写一封信》、《最敬佩的人》类似作文题时,许多孩子写的都是罗立新。但在团山村,村子里的人却认为他是个怪人,“有钱不给自己盖房子,却来做这破事。”为此,罗立新很少出门,少有与村子人打交道。
公益办学9年,罗立新一直坚持只把机会留给家庭贫困的学生,他的学生要么是留守儿童,要么是单亲或者贫困家庭的孩子。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他都会进行了解,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他都会“拒之门外”。
虽然说艺术不分界限,但罗立新说,“我个人的精力有限,我希望把更多的机会,留给那些更需要的人。”
记者手记
这是个不该出现在这个年代的房子。这是我走进罗立新一家人居住的屋子的第一感觉。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乡村的我,无论是亲身见闻,还是在采访中接触过的五保户、贫困户,说起房子破旧的程度,都没有比得上罗立新家的。
房子还是上世纪的泥土房,屋内的地面是坑坑洼洼的黏土,家中几乎没任何家用电器,只有一台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挂在墙上,屋里的床铺,还是几十年前搭的木床。但是房子在罗立新的一番装饰下,却别有一番雅致。罗立新在墙上作画,制作牌匾,意境犹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在这个破旧房屋的旁边,便是罗立新花了10万元新建的团山村教学点。罗立新说,近10年赚的钱,几乎全花在了公益美术教学上。
作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罗立新可算是最穷的画家。而这个最穷的画家,却有着让人敬佩的炙热爱心。
来源:《株洲晚报》2015年3月29日
作者:赵露 朱新艳
编辑:谭洪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