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车株机:永做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的“火车头”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谭洪汀 2018-10-09 17:05:29
—分享—

  湖南日报讯 1978年10月28日,一个特别的“告别仪式”在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系中车株机公司前身,以下统一简称:中车株机公司)举行。随着一台刚刚维修完毕的蒸汽机车缓缓驶出,标志着中车株机维修蒸汽机车的历史结束了,进入了全面制造电力机车领域。中车株机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专业研制电力机车的厂家,全面开启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以电气化为标志)的进程。

  1978年12月18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此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越走越宽,直至将中华民族引向伟大的复兴。

  这个时间点,是巧合也是必然。对中车株机来说,一个旧时代走了。对中国来说,一个新时代来了。

  从这时起,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方的支持下,在自己的努力下,中车株机就如一台突然加大了马力的电力机车,开始在新时代的轨道上不断加速,再加速,直至风驰电掣,冲向世界最前列,并最终成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代表作,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成为电力机车研制领域的“世界坐标”。

  合着改革开放的铿锵节拍,中车株机也书写出了属于自己恢弘壮丽的历史篇章……

 

  中车株机公司今年发布的八款新产品。

  扛起神圣的使命

  今年的中车株机,已经82岁了。

  193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交通部决定,在紧邻京广线的株洲田心地区成立蒸汽机车修理厂。当年8月1日,程孝刚、茅以新等一批立志实业报国的青年才俊汇聚于此,在一片稻田上打下了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第一根桩基。

  可惜的是,修理厂生逢乱世、命运多舛。接着是八年抗战,三年内战。工厂名不副实,一直只是修理蒸汽机车,并无机车车辆新造能力,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迎来新生。

  1958年12月30日,在前苏联的技术支援下,中车株机公司、湘潭电机厂联合研制出的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成功下线,此后,“中国电力机车摇篮”的称号花落株洲。从那时起,中车株机公司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中国铁路交通提供“动力”的光荣使命,扛起了振兴民族工业的神圣使命。

  正当中车株机公司决心更进一步之时,却传来不好的消息:中苏关系恶化。不久,前苏联专家撤走,带走了全部技术资料。当头一盆冷水,浇醒了刚刚还热情高涨的中车株机人:别人给的总是靠不住的。他们开始了艰苦的独立发展之路。

  1968年的春天,中车株机公司独立研制的第8号电力机车下线并定型,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机车被顺理成章地命名为“韶山1型”,并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韶山”二字。从此,“韶山”作为中国铁路运输的主力车型,成为中国电力机车的代名词。

  时针指向了1978年。这是改革开放的前夜,这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关口,也成为中车株机公司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关口。随着永久结束修理蒸汽机车的历史,中国第一家专门研制电力机车的企业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这个转折决定了中车株机公司的未来,也为中国机车车辆工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从这时起,中车株机人便进入了一个深邃的时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地“自我超越”……

  1996年,中车株机公司研制的AC4000交流传动原型电力机车成功下线,标志着中国电力机车进入了“交流时代”;2001年,中车株机公司通过引进国外技术生产了DJ1型货运机车;2006年11月,有“重载之王”美称的中国最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HXD1型成功下线……

  世纪之交,面对相对饱和、订单持续下降、主业分流人员超过4000人的困境,中车株机公司以“坚持最后五分钟”的坚韧,在重要关头敏锐抓住中国城市地铁建设加快的机遇,于2001年争取到了进入城轨车辆制造行业的准入证。2004年12月8日,中车株机公司制造的第一列地铁车辆下线。从此,企业跨进两大主业并肩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中车株机公司也加快了“国际化”步伐。截至2017年,中车株机公司产品总出口已经超过500亿元,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40年,中车株机公司越战越强,从直流到交流,从常速到高速,从普载到重载,从进口到出口,“中国电力机车摇篮”到“中国电力机车之都”,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十二五”期间,拉动近8万人就业,拉动20多个配套产业、300余家企业快速成长。2015年,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产值首次超过1000亿元,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第一个千亿产业集群,中车株机居功至伟。

  2016年1月19日,中车株机公司荣膺中国中车“突出贡献奖”“突出进步奖”“管理一等奖”三项大奖,是业内唯一同时获此殊荣的企业。

  在“中国制造”的版图上,中车株机公司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2013年7月,国家科技部网站发布了《科技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通知》,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1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同时也是湖南省唯一被认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2015年9月29日,《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发布,其中《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技术路线》的编制,指定由中车株机公司牵头负责。

  2015年11月15日,在深圳举行的2015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论坛上,《2016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出台,中车株机公司30T轴重电力机车、城际快速动车组、储能式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浮等被列为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重点。

  高扬创新的大旗

  2015年12月26日,一条从湖南长沙发出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这天上午,我国首条商业运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100公里的中低速磁浮——长沙磁浮快线开始试运行。长沙磁浮快线运用商用中低速磁浮1.0版列车,开启了属于中国的“磁浮时代”。

  今年6月13日,时速160公里的中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下线。中车株机公司牵头研制的这列磁浮列车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首列短定子直线电机快速磁浮列车,相较于长沙磁浮列车,该列车牵引功率提升30%,悬浮能力提升6吨。

  与此同时,中车株机公司时速200公里中速磁浮列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样车有望在2019年下线,2021年完成各项试验验证工作。这是中车株机公司系列商用磁浮列车的3.0版。

  对此,中车株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清和表示,时速200公里中速磁浮技术在国际上尚属空白,这一产品不仅可以为城市内部和城际间出行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还可以促进我国地铁与城际轮轨系统技术的共同进步。

  从1.0到2.0,再到3.0,标志着中国商用磁浮技术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从一家只能修理蒸汽机车的修理厂,到成为一家能够研制世界最先进磁浮列车的企业,中车株机公司用了40年时间,从一个“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当然的“主角”。一部中车株机公司的成长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基本师从前苏联电力机车技术。1983年,中车株机公司主要技术负责人刘友梅随团出访西欧,第一次见识了国外电力机车技术的飞速发展,耳目一新,心里一震。中车株机人看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也坚定了赶超世界一流的信念。

  此后,一系列交流、合作、学习密集展开:与西欧五十赫兹集团合作生产8K电力机车,39位法国专家前来提供技术援助,22个团组奔赴国外培训,30个技术转让项目签约,引进日本6K机车,引进日本日立企业牵引电机,引进法国传感器,与西门子合作生产万吨重载列车……

  然而,虚心当“学生”的中车株机人也很快发现,自己全力学习,“老师”却从不倾囊相授。中车株机人清楚地记得,日本人开通运营了世界首条中低速磁浮线路后,他们前往寻求技术合作,日方却开出令人无法接受的天价技术转让费。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痛定思痛的中车株机人得出结论:“一些技术也许可以引进,但创新力却必须靠自己培育,中车株机要快速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于是,中车株机公司与清华大学、西南交大、同济大学、铁科院、国防科大等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开始密集的技术合作。

  跟上去,追上去,超过去!近年来,中车株机公司每年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5%以上。目前,该公司拥有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行业专家,超过25%的员工从事产品及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巨大的付出,换取的是丰厚的回报。

  2012年8月,中车株机公司生产的世界首台超级电容储能式轻轨列车下线,开启了轨道交通产品走向“绿色、智能”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中车株机公司自主设计的“马来西亚城际动车组”“土耳其安卡拉不锈钢地铁”和“储能式轻轨车辆”,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工业设计最高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金奖”,中车株机公司建成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2013年到2017年,中车株机公司共荣获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三年获得“红星奖”等大奖。同时,中车株机公司申请1522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6项,四种车型多种零部件产品率先获CRCC证书。期间,中车株机公司的整车研制项目由20个增加到70个。

  近年来,中车株机公司共负责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重大专项23项,近3年共制订、修订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77项,并通过欧盟铁路机车车辆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等国际标准技术认证;“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中车株机公司。

  今年9月10日至11日,9名院士及10余名国内行业顶尖专家学者研讨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笔者获悉,株洲拟依托长株潭国家自创区建设和该市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体系优势,全力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这是株洲的大事、也是湖南省的大事。

  拟创建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采用“运营公司+产业联盟”的组建形式。根据规划,中心将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公共服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五项基本工作,并分三期打造:初期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形成可推广经验,带动湖南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中期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和试验验证三大技术体系,成为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原始创新示范基地;最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达80%以上,行业产品数字化率达80%以上,向全球用户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今年6月13日,中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

  闪耀世界的舞台

  今年9月18日,两年一届的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在展览会现场,中车株机公司全新打造的调车机车非常引人注目。参展结束后,这款机车正式交付给汉堡车辆段。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机车首次出口到制造业强国德国。

  如果放在10年前,这一定是一个“爆炸性”大新闻。可这一次,这个消息在企业内却“反响平平”。是消息的含金量不够吗?不是,唯一的解释就是,像这类消息,对中车株机公司而言,已经司空见惯。

  从出口偶有斩获就兴奋不已,到产品出口成为常态,见证的是中车株机公司阔步走向世界的辉煌历程。

  1995年7月10日,中车株机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外。在当时还没有进出口权的情况下,“借船出海”为伊朗研制12台电力机车。

  世界的大门徐徐打开,迎面而来的是更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中车株机公司从蹒跚学步到长袖善舞,终于闯出一片新天地,赢得广泛赞誉——在南非首个电力机车项目的当地化生产过程中,中车株机公司在南非合作伙伴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紧急派出60批共360多名技术、生产、物流、质控、试验验证人员奔赴南非。经过努力,项目如期履约。得知这一消息,南非领导人深为感动,立即决定亲自出席机车下线的剪彩仪式,并高度称赞中车株机公司诚信与效能。继首批95台电力机车项目后,中车株机公司又先后获得超过41亿美元的南非电力机车制造、维保订单。

  在土耳其,中车株机公司用高质量的工作赢得尊敬。该国总统埃尔多安、总理比纳里·耶尔德勒姆多次登车试驾中车株机公司制造的首都安卡拉地铁车辆。在他们眼里,中车株机公司在土耳其的子公司就是“我们土耳其的公司”。

  2014年,在为马其顿优化铁路运输方案过程中,中车株机公司几易其稿,最后选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采用铰接式转向架,以适应其蜿蜒曲折的铁路线;采用低地板车身,适应其既有铁路站台。同时,预留提速到时速160公里空间,确保列车符合欧洲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这样“量身定制”,使马其顿成为“回头客”,之后又再次增购电力机车产品。

  2015年,中车株机公司参与欧洲某国电力机车投标,参与竞争的某跨国公司采取多种手段企图影响投标结果,但业主在到中国实地考察、并了解到中车株机公司优秀的履约能力后,最终确定将这一订单交给中车株机公司。

  在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的过程中,中车株机公司发现,吉隆坡城际铁路列车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用好的零部件拼凑成可用的车辆。针对这一现状,中车株机提出,以新购城际动车组为依托,在当地建设类似于汽车“4S店”的动车组维保基地。这一方案得到了马方的极大认同。最终,当地80%以上的轨道交通装备订单交予了中车株机公司。

  目前,中车株机公司生产的电力机车、城际动车组、城轨车辆以及轨道交通装备衍生产品,已出口欧洲、东南亚、非洲、中东、中亚以及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株洲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和出口基地。

  奉献绝对的忠诚

  1949年底,年轻的阮永望带着年轻的妻子,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武汉钢铁厂,来到株洲田心,成为中车株机的一名工人。

  放下行囊的那一刻,他便面对着向眼前这片破旧工厂暗暗勉励自己:在这里大干一场,为中国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那一刻,他不会想到,不止“献了青春”,还将要“献终身、献子孙”。1979年,他的儿子阮东臣进入中车株机公司,成为转向架事业部的一名员工。2012年,他的孙子阮冠华同样走进中车株机公司,也成为转向架事业部的一名员工。

  一家三代,爷爷参与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的研制,儿子经历了企业彻底告别修理蒸汽机车、全面转产电力机车的历史性时刻,孙子参与了公司“为世界造车”的全新时代。三代人,70年。一个特殊的家庭,用70年的坚守与继承,诠释了几代中国高铁工匠对祖国的热爱,对企业的忠诚。

  中车株机公司的发展壮大,正是基于这成千上万的株机人无私的奉献、绝对的忠诚。

  今年80多岁的刘友梅,中车株机公司技术创新领军灵魂人物,从企业成长起来的第一位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与梅为友”的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大师。与中车株机公司陪伴的57年里,他犹如一枝傲霜斗雪的梅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并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作为中国电力机车系列化、型谱化、标准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1985年至1993年,刘友梅主持了第三代电力机车中韶山4型、5型、6型和6B型的研发,其中韶山4型机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中国电力机车“高速”和“交流传动”技术的主创者之一,他主持韶山8型电力机车研制,填补了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的国内空白,获原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现代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杨颖,53岁,中车株机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友梅院士精心培养的轨道交通装备事业接班人。1988年8月,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他,所学并非轨道交通专业,但却有感于刘友梅院士一心报国的赤诚,毅然改行,进入车辆研发领域,并逐步成长为科研骨干。

  这些年来,杨颖先后主持或参与研制出“奥星”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蓝箭”交流传动动车组、当时的中国最高速321km/h“中华之星”高速列车,国内首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型高端地铁车辆。2012年,他率领团队研制全球首个全程无网超级电容现代有轨电车,荣获2017年国家“中国好设计”金奖,成功入选2016年中国G20峰会国家海外形象宣传片,成为我国时速200公里磁浮列车研制首席科学家。

  身为株机人,他们将奉献视为“平常”。

  中车株机公司市场技术部工业设计室主任高楠是一名女同志。谈起这些年来在公司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她说,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一个月要出差两三次,旅行箱总是放在门口,几乎从来没收进过房间,以至于儿子总是问她:“妈妈,你怎么从来不参加我的家长会呀。”

  对此,中车株机公司转向架设计专家、高级工程师曾艳梅也有同感。一段时间,为了节约时间搞研发,她把“家”直接搬到了离办公室最近的单身公寓,除了睡觉全泡在办公室。最终,她带领的团队成功攻克了轻轨车辆及其铰接式转向架运转的科研课题,并获得发明专利。

  谢光明本是一名普通的铁路机车电气装修工,但他偏要使自己变得“不普通”。受医院看病都有病例的启发,他结合自身工作编著了一本“机车调试案例集”,里面列举数百个问题,成为机车调试的“武功秘籍”。

  释放文化的力量

  2014年12月,在中车株机公司所在地株洲田心地区的一次土建施工中,工人们无意间挖开一座东汉墓。时隔近两千年,文物工作者清理这些墓砖时,发现一块砖上清晰地刻着“車”字字形。

  见到此砖,人们大感惊奇:“車”出土之地,竟是今天的电力机车生产之地。难道那个造砖之人是一名预言大师?几千年前就预测到田心就是“造车之地”?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冥冥之中的巧合,的确使人对这块土地有了新的认识。

  田心,这块82年前的普通稻田,一直蕴含深厚的文化气息。中车株机在这里崛起,不过是赋予了这块土地更多的现代工业文明特征,以及与之相伴的工业制造文化。一家已经诞生82年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在最近40年实现巨大跨越?企业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视。

  上世纪80年代,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中车株机对50余年的发展经验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文化提炼,确立了“造一流车、育一流人、创一流企业”的“电力机车精神”,其内涵就是“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爱厂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电力机车精神”成为激励一代株机人奋发图强的强大思想力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场“质量从我做起”“产品质量是干出来的”“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大讨论在全厂展开。大讨论的结果,是企业正式确立了“产品零缺陷、材料零库存,用户零投诉”的“三零”理念,企业管理再上台阶。

  世纪之交,为塑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工厂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文化,提出“企业转型、文化先行”的理念,通过全面导入和逐步实施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是优化“三本”(人本、资本、成本),追求“三零”(零缺陷、零库存、零投诉),营造“三品”(品质、品种、品牌)的现代企业特征更加鲜明。

  近几年,对标国内顶级企业,在管理文化上也不断升华,“产品如人品、动手即负责”“三不”(不接受、不制造、不流出不合格品)的理念迅速深入人心,而中国中车以“正心正道、善为善成”为核心的“中车之道”,已成为大家共同的遵守。今天的中车株机公司,正展现出“高效、创新、开放”的全新形象。

  中国中车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化龙在中车株机时调研后认为,中车株机公司奋力争先的精神、永不服输和勇攀高峰的劲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非常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长风浩荡催征帆,关山万里任驰骋。

  中车株机公司,不仅是中国的株机,也是世界的株机,更是轨道交通装备研制领域闪闪发光的业界“珠玑”!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谭洪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