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茅太新村有位102岁的老人了不起,劈柴、做饭样样都行

来源:石峰发布 作者:王露 张诗慧 编辑:谭洪汀 2018-10-19 11:35:16
—分享—

  石峰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露 张诗慧)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时光,皱纹早已爬满了102岁老人汪志和的脸庞。岁月易老,人心青春。他劈柴、做饭、种菜、作息规律,把自己和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只因“闲不下来。”

百岁老人汪志和

  10月11日,记者驱车前往茅太新村,新修的柏油马路边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金黄色的稻田充满了丰收的气息。往里走了一段,车子进不去了,我们下车步行,不一会儿便看到了背山靠水的一栋红白相间平房,房前的坪干净整洁,物品摆放规律,门前晾晒着一双布鞋。

汪嗲嗲整洁的院子

  带领我们去的村干部在门外喊“汪嗲嗲”,屋里传来了一声响亮的应答声,汪志和老人从屋里走了出来。20多度的天里,老人穿着衬衣套毛衣,外面还加了件夹克外套,裤子熨帖,鞋面干净。一见我们到了,赶紧张罗着要给我们泡茶搬凳子坐,步履矫健,言语间有着浓浓的热情。

齐整的被褥

  他的故事,开过日杂店废品站,做过日本人苦力

  老人坐在凳子上开始给我们讲自己的故事。1917年3月,汪志和在太平四村(现茅太新村)出生,家里共有八兄弟,他排行老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多岁时,他便搭个板凳在灶台前洗菜做饭。不久后,他到长沙开始做生意,开杂货店、废品站,温饱基本不愁。1931年,抗日战争开始,汪志和被日军抓做苦力,数次被日军刺刀抵住脖子和心脏,“饭里放点盐再揉成团,就是一天的口粮了。吃完就要继续干活,不干就要挨打。”回忆起那段日子,汪志和仍然有些心有余悸。

  后来,汪志和被日军放了出来,他结婚生子,有了美满的家庭。改革开放后,他回到了太平寺村,以种田、卖菜为生。

汪嗲嗲劈起柴来依旧身手矫健

  平时爱“没事找点事做”,闲不下来

  汪志和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八个孙子孙女,有些孙子孙女也已成家有了孩子,逢年过年,四代同堂,二十几号人聚在一起吃饭,汪志和扮演着主厨的角色, “他们都爱吃我做的饭”,汪志和笑着说。妻子前两年过完90岁生日后过世了,汪志和少了个说话的伴,也没有其他的爱好,整天围绕着家里的事打转:菜地里种上了白菜 、包菜、萝卜、葱、大蒜,太阳大了要浇浇水松松土;家里养了两只鸡,有时候乱跑把家里搞得一团乱,汪志和每天都要扫一遍地;天气凉了,他开始劈柴准备过冬;橘子树和酸枣树上的果压弯了枝头,他盘算着要留给年轻人吃……

  茅太新村村干部说,每隔一段时间他们提着慰问品去看望老人时,老人都是在不停忙活着,喜欢“找事做,闲不下来。”

汪嗲嗲认真的做饭

  晚睡早起,一日三餐顿顿不落

  家庭和睦、村里关怀,区里每个月还会发500块钱的养老补贴,汪志和自觉日子幸福,但唯一的烦恼就是晚上睡不着。于是看电视看到十一二点成了生活常态,“有时候能看到三四点。”但不管何时入睡,早上6点,汪志和总是准时起床洗漱吃早餐。早饭一般是麦片冲蛋、甜酒冲蛋、八宝粥,以前老人还爱吃方便面,因为女儿觉得不健康才作罢。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六点,则是汪志和的午饭和晚饭时间,食材以时令蔬菜为主,有时候吃点肉,每餐能吃小半碗饭,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准备。

  平日里,汪老还爱吃点零食,怪味蚕豆、西瓜、葡萄是他的最爱,烟、槟榔也会常吃。我问汪老:“这是不是就是您长寿秘籍?” 他说:“我没有什么长寿秘籍,我们家里人个个都长寿着呢。”说完露出了孩子般得意的笑容。

汪嗲嗲精心种植的菜园

来源:石峰发布

作者:王露 张诗慧

编辑:谭洪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