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水塘故事丨我与株冶中学的情缘

来源:石峰新闻网 作者:刘丽平 康春花 编辑:谭洪汀 2019-04-15 09:46:22
—分享—

  石峰新闻网讯 “请用一个词形容李老师。”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帅!”“怎么帅?”学生争先恐后:“模样帅!教学帅!哪哪都帅!”“做李老师的学生感觉怎么样?学生脱口而出:“幸运!幸福!荣幸!蓬荜生辉!”

  这一幕,发生在3月27日下午,我采访石峰区第六中学李智平老师,提问他班上学生的时候。“蓬荜生辉”这个词,虽然用得不够妥贴,但足以让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赤诚,体会到李老师的幸福。

  今年57岁的李智平,曾是株洲冶炼厂子弟学校(简称株冶子校)的学生,从幼儿园一直上到高中。师范毕业后,他成为株冶子校的老师,在三尺讲台耕耘了38年。经历了清水塘的辉煌,也见证了清水塘的蝶变,属于李智平老师的关键词,除了“帅”,还有“幸福”。

  父母加班老大当家

  “我的童年过得很快乐。小学初中课时不多,没有升学压力。课余学工、学农、学军,帮农民扯猪草,参加义务劳动。放学后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每天都很开心。”回想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年近六旬的李老师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

  1956年,株洲冶炼厂建厂,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在这里立业,也在这里成家。李智平的父母,是株洲冶炼厂的第一代建设者,父亲当年19岁,来自沈阳,母亲当年16岁,来自平江。两个年轻人同在电务段工作,互帮互助,日久生情,1960年结婚,1962年生了老大李智平,7年后又添了一儿一女。

株冶中学

  在李智平印象里,父母老是加班,连续通宵加班也不稀奇。尤其是刮风下雨的日子,父母保准不在家。那个时候,供电设施相对简陋,禁不住风吹雨打。为保障生产用电,父母哪怕半夜里被电闪雷鸣惊醒,也是第一时间顶风冒雨往厂里赶。

  父母忙于工作顾不上家,作为长兄的李智平,便自觉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说是照顾,其实是带着他们一起玩。”李智平笑道,“我放了学,便去幼儿园接弟弟妹妹,带着他们和同学们四处玩,到了饭点,就带着他们去食堂吃饭。”

  株冶是株洲企业的龙头老大,经过10余年的建设,生活区内学校、医院、食堂、澡堂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工人及家属生活非常便利。李智平兄妹和众多株冶子弟,穿着父母的工装改成的衣服,在偌大的厂区自由自在地成长。

  株冶子校包括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学生一路直升。高中部实行分层教学,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服务班和冶炼班,毕业后分到株冶上班。成绩好的学生进普高班,参加全国统考。李智平读的是普高,1978年参加高考,考进株洲师范大专班。

  教学生涯多姿多彩

  “毕业后,我一直在株冶中学教书。像父母一样,工作上努力争上游,用心钻研教学,和学生打成一片。学校经常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师生同台竞技,校园生活丰富多彩。”1981年,19岁的李智平大学毕业,回到株冶中学任教。敬业爱岗的李老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株冶子校规模最大时有1600多名学生,近200名教职工。为方便管理,1976年划分为株冶小学和株冶中学,两个校区仅一墙之隔,幼儿园设在中学校区。生源以株冶子弟为主,也有厂区周边的居民子弟。

  “刚参加工作时,我的工资只有50多块。两三年后,赶上经济腾飞,株冶产能高效益好,员工每个月能拿到奖金,我们的奖金有时比工资还多。厂里福利也好,过年发鱼发肉,夏天发绿豆白糖,按时发工作服、手套、肥皂等劳保用品。你不知道,那时候发的翻毛皮鞋,穿在脚上特别暖和。”李老师的语气里,仍旧透着优越感,“我的好几位大学同学,后来都找了门路进国企子校。”

  生活有了保障,老师们的工作劲头特别高,潜心钻研教学,用心培育学生,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那些年,市教育局固定拨给国企子校直升市二中的名额,株冶中学的学生大多放弃了,宁愿留在本校。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都有从株冶中学考进去的优秀学子。

  学校的业余生活也精彩纷呈,常年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乒乓球赛,羽毛球赛,跳绳比赛,扑克比赛,最精彩的要数篮球赛。厂里各部门各车间都有篮球队,实力最强的是校篮球队,真正“打遍株洲无敌手”。株洲市教育局组织篮球比赛,株冶校队受邀与前三强较量,大获全胜。

  那时候,教研组聚餐不上馆子,老师们自己买菜,在走廊上生个炉子炒菜做饭。一组十来个人,围着一个大火锅,有说有笑。那种氛围里,吃什么都觉得香!饭后,同事们聚在一起打扑克,不赌钱,纯粹是好玩。甭管会打不会打,大家齐上阵,输了的钻桌子,贴纸条,真正的其乐无穷!“那个时候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李老师感慨。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老师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出了成绩,创造了辉煌。

  2004年,株冶中学从株冶剥离,列为市属十六中,2006年划为区属。剥离之初,李老师担心过待遇问题,后来发现,无论是市属还是区属,教师的待遇不但有保障,而且有增长。

  教坛夫妻比翼双飞

  “我在株冶出生,在株冶成长,小时候在株冶子校当学生,长大了在株冶中学当教师。爱人是我的同事,我们在这里搭档带班,一同教育学生,一起培养儿子。”李老师的整个人生,都打上了株冶的烙印。

  李智平师范毕业回到株冶中学任教,同年分到学校的还有一位女老师叫谭时斌。两人教同一个班,李老师教数学,谭老师教物理兼班主任。李老师长得帅,谭老师生得美,两位年轻人朝夕相处,擦出了爱情的火花。1987年,两人喜结连理,次年儿子出生。

  儿子李义龙入学后,一家三口同时上班同路上学。儿子在株冶子校从幼儿园读到小学,再读到中学,一路高歌猛进,考入长沙师大附中读高中,然后考上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保送美国南加州大学读研读博,为父母为株冶子校争得诸多荣光。现在,北星小学的廊柱上,依然张贴着李义龙的简介,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弟学妹。

  这么多年,夫妻俩都是株冶中学的教学骨干,两人通常搭档带班。1996年,他们带的毕业班参加市里统一组织的中考,李老师教的数学成绩平均92.7分(满分100分),谭老师教的物理成绩平均88.6分(满分100分),超市平均分34分,夫妻俩的教学成绩双双跻身全市前三强。

  “我们的学生大多是株冶子弟,老师与株冶职工原本是一家。自习课,老师们抢着上。课余辅导,老师们不计报酬。清早校门还没开,竟然有老师爬围墙进去辅导学生早自习。”回顾当年的拼劲,李老师感慨不已。1996年,李老师因教学成绩突出获评株冶科技创新十佳员工,1999年获评株洲市优秀班主任。

  2017年,谭老师从十六中光荣退休,她的从教生涯始终定格于株冶校区。2018年,十六中并入六中,校址迁至原湘氮中学子弟学校――天桥街26号。迁往六中的前夜,李老师和几位老同事在株冶校区走了一圈又一圈。他们在这里坚守了三十多年,用自己的爱和智慧,培养了无数株冶子弟。

  如今的株冶子弟,像当年的父辈一样,奋斗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离开株冶,离开父母的羽翼,株冶子弟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更精彩的人生。去年,李老师夫妻去广州办理赴美探亲的签证,在广州工作的学生得知,排队请恩师吃饭。夫妻俩原定在广州待一天,最后待了四天,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夫妻俩特别欣慰。

 恩爱的夫妻俩

  “株冶熄火那天,我陪着父母一起在电视上看新闻。父母八十多了,和妹妹住在一起。妹妹是医生,原在厂医院,后来改制为北雅医院。弟弟子承父业在厂里做电工,去年买断后凭着一技之长找到了工作。”2018年12月,株冶最后一座冶炼炉熄火关停,清水塘工业区261家化工冶炼企业就此全部退出,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座生态科技文化新城。“我们叶落归根的地方,会越来越宜居,越来越有活力。”听两鬓飞霜的李老师说到“叶落归根”这个词,感受着他作为株冶人对这座城市的深度认同,体会着一位敬业爱岗的普通教师的幸福人生,我的眼里也有泪光盈盈。

来源:石峰新闻网

作者:刘丽平 康春花

编辑:谭洪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