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心,长出世界轨道交通“梦工厂”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李支国 编辑:谭洪汀 2019-07-15 10:16:39
—分享—

  石峰新闻网讯 概述:战火洗礼中国电力机车之都

  株洲的田心,是田心塅的简称,这地方小得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标记。《新华字典》对塅字解释举例时说,“田心塅在湖南”。田心作为字词条登上字典词典,为国人熟知。如今,这个小地方因电力机车研制而蜚声世界。

1936年8月1日,一群怀着民族工业梦想的创业者,来到株洲田心打下了民族火车工业的第一根桩基。(中车株机党委宣传部 提供)

  1936年,原国民政府选址株洲田心,兴建了株洲总机厂,修理铁路设备,后因战乱频频,厂里的设备被拆被毁,生产几乎停顿。

  新中国成立后,工厂迎来新生,改名为株洲铁路工厂。1950年1月,铁道部决定修复株洲铁路工厂。1950年2月,工厂修复工程列入国家计划,此前被拆运广州的机器设备全部运回。1951年1月25日,复建工程竣工,完成投资576万元,新建厂房20877平方米,新增机器设备72台。1950年至1952年,工厂完成修理机车车辆688台,制造货车90辆和一批机床等。

  这家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株洲第一家大型工厂,是现在享誉世界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中车株机公司的前身。

  回眸:一家三代70年,接力共筑机车梦

  讲述人:阮东臣(中车株机公司转向架事业部员工)

中车株机公司职工阮东臣和阮冠华父子。(刘震 摄)

  株洲田心,是“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很荣幸,我和我的儿子都是这个“摇篮”里长大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准备修复株洲铁路工厂,面向全国招工。1949年底,22岁的父亲阮永望带着我奶奶和我母亲,背着简单的行囊,从武汉钢铁厂来到这里,一直干到退休。我们姐弟五人,都在田心出生、长大。

  父亲告诉我们,那时的工厂,大门破败不堪,进厂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联合厂房里杂草丛生,厂区一大片都成了荒草地。当时厂里从湖北招了一大批工人。大家放下行囊,都没有别的想法,只有一个信念:新中国成立了,赶紧把人民的铁路事业搞上去!

  父亲是锻工,主要工作是将机车轴锻压成型。他操作的汽锤有五吨重,是苏联设备。这是个技术活,加工的火候不到,轴会开裂、报废。父亲曾炼过钢,技术底子好,到这后迅速成了技术骨干,带出很多徒弟,不少人后来成了厂里的骨干。

  苏联专家撤走了,厂里研制韶山1型8号机车。一个机车六根轴,还有那么多弹簧,都靠厂里自己加工,任务重、要求高。车间主任给我父亲压担子:“老阮,你技术这么好,可得干好喽。”搞得我父亲压力好大,带着徒弟们没日没夜地搞,一天到晚就琢磨怎样把车轴赶快锻造好。为了抢进度,他们经常没时间回家吃饭,很多时候从家里带水、带饭,在车间囫囵几口吃完,马上接着干。

  他们的车间,我小时候去过,那场景至今记得:炉前高温,热得很,里面风扇都没有。父亲和工友们戴着头盔,肩上披条汗巾,手脚并用操作汽锤。车间里咣咣咣的声音到处回荡。我站在旁边喊父亲回家吃饭,他根本听不见,只看到我张嘴。在那样的环境下工作,父亲很早就落下了听力受损的职业病。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天到晚就是一身工作服,上面经常沾满铁屑、油渍,脏得很。他回到家,累得倒头就睡。他经常教育我们:“国家建这么个大厂不容易,我们都要珍惜。”

  我们厂,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靠着那种奉献精神,靠父辈这帮人干起来的。

  进厂30年后,父亲退休,我顶职进厂,到了机车事业部当了钳工。后来厂里生产的一系列车型,从韶山系列到高速动车,从自主研制的中华第一速“中华之星”,到如今的和谐号、复兴号,都是我们亲眼目睹、亲手组装出厂的。相比复厂时只能简单地修理蒸汽机车,后来生产的机车都是“高大上”,代表国内最高水平。当然,这各环节的技术要求也更高。比如,当年生产的“蓝箭”,是我们迈进世界轨道交通高速俱乐部的代表作之一,其对制动设计制造的要求非常高。我们组装的齿轮箱,间隙必须控制在0.5毫米内,否则就会漏油,造成安全事故,我们精益求精地攻关,终于如期高质量拿下。我们的工作环境也今非昔比了,现在每个车间都有空调,24小时恒温作业。智能化生产,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再干两年,我也要退休了。让我欣慰的是,儿子阮冠华当兵退伍后,2014年成为转向架事业部的一名电焊工。

  父亲在天有灵,但他也许不曾想到,当年为了共和国的机车事业,他“献了青春”,还要“献终身、献子孙”。在他进厂70年后,他孙子的青春和未来,将献给更加壮丽的中国机车事业,献给“为世界造车”的新时代。

  发展:电力机车研制的“世界坐标”

2014年改造一新的总成车间。( 中车株机党委宣传部 提供)

  70年来,株机公司与共和国同行,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从蒸汽机到电力机车,从直流到交流,从常速到高速,从普载到重载,从进口到出口,一次次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曾经的“中国电力机车摇篮”成长为“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成为电力机车研制领域的“世界坐标”。

  如今,株洲电力机车、城轨等产品出口世界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20%。通过“输出产品+服务+技术+投资+制造”的模式创新,中车株机产品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代表作,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中车株机大事记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李支国

编辑:谭洪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