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水”激活幸福乡村——石峰区河长制在乡村振兴中开花结果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俞强年 编辑:谭天琦 2022-01-20 10:01:02
—分享—

微信图片_20220216162401.png

▲茅太新村河道治理。 谭林 摄

微信图片_20220216162702.png

▲大冲村四季花海吸引大批游客。(资料图片)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震 摄

株洲日报讯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生生不息,循环不已,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新年伊始,走在石峰区的乡村,绿树环抱、清水叮铃、老少怡乐。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水美、村旺、人和的幸福图景。

去年以来,石峰区以河长制助推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系统化推进农村河道全域生态管护,全力打造水美幸福乡村,让老百姓享受到更优的生态福祉。

“以河长制助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开展示范河段创建的成果,这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的一个鲜活案例,也是持续深化治水、创新管护的典范榜样,值得在湖南及全国推广学习。”河海大学教授、博导唐德善来石峰区调研时评价说。

护源——福水流淌造福三地

站在九郎山举目眺望,眼前山水相映、风光秀丽。引人入胜的,不只是风景独秀,还有与“水”一样渊源流长的故事。

位于山腰处,一股泉水晶莹清澈、汩汩流淌。双手捧一口喝,味道甘甜爽口。当地民间流传,这水具有养生、治病的特殊功效,吸引了不少人来此取水,其中不乏外地人。

据传,唐朝开国年间,因为战乱,唐太宗李世民率兵征战南方,右眼中箭重伤,在现今的九郎山遇到九位神仙,他们用这里的“神水”治愈过李世民的眼伤,也让明太祖朱元璋所患沉疴得愈。为此,李世民在此建九郎庙,以纪念为他治病的9名仙人,九郎山也因此得名,这汪泉水也被世人誉为“九郎神泉”,水被世人奉为“神水”。

山水灵秀,滋养三地。

“这一片,整个风景区水体面积有210亩,夹坡水库、塘水库、石壁口水库、芭蕉冲水库、袁家冲水库、九塘村寒坡水库星罗其间,还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石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区河长办常务副主任李阳介绍,九郎山不仅是石峰区的家园,还是株洲市的“绿心”,更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后花园”,“我们要守护好这里的青山绿水,造福三市人民。”

护山林,保水源。这些年,石峰区按照“限期退出一批、调整退出一批、转移转型一批”原则,制定出台“绿心”地区工业项目退出奖补办法,促引结合、分类施策,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省、市要求限期关停的52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同时,在完成湘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畜禽养殖场300余家全面退出的基础上,石峰区全面完成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70家生猪养殖场关停退出。

青山长青、绿水长流,汩汩幸福水造福着一方百姓。

疏浚——活水长流河畅水美

石峰区井龙街道茅太新村,2.7公里的河水缓缓流淌。沿河漫步,石桥、亭台相依相映,游人结伴而行,或拍照留影,或谈笑风生。

“因为几十年未曾清淤疏浚,这条河淤积严重、岸坡崩塌,水利设施完全瘫痪,丧失了行洪灌溉能力。一到汛期,水漫出堤坝,淹没两岸的庄稼,影响沿线300多户居民的生产生活。”茅太新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张章介绍,区农业农村局联合镇、村,对整个河道进行清淤疏通,并加宽流域横截宽度,确保水系能正常发挥灌溉、行洪等功能,建成了一条适宜生活的生态景观河道。

无独有偶。8.6公里的田心干渠多年来“蓬头垢面”,附近居民在沿线层层叠叠搭起了棚架,菜就种在河边,废水就往干渠里排,甚至还有人专门转租菜地获利……

整治刻不容缓。区、街道、村三级河长坚守一线,各级河委会成员单位全力以赴,石峰区全力拆除违法建设,清除乱垦的菜地,清理河岸垃圾,进行河岸绿化,确保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石峰区摸清水系家底,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以河长制助力乡村振兴。”李阳介绍,这两年来,区里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为抓手,抡起“三板斧”,系统化推进农村河道全域生态治理,长效化落实水环境管护机制,全力以赴守护好群众的幸福河湖。

一是系统治水。对水体流动性差、循环受阻的水源干涸的河段和沟渠,实施必要的水系连通工程,使“死水”变“活水”。对农村的垃圾河、沟、塘等进行全面整治,对沿岸的畜禽养殖、工业废水进行收集处理,对村民家的生活污水进行三格式处理,还建设生态护坡护岸,恢复河道生态功能,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效果。

二是精细管水。按照河湖管理、森林防火、环境卫生、殡葬改革、控违治违“五员”和河长、湖长、路长“三长”合一模式,将网格化管理模式纳入河湖治理体系,形成规范有力的常态化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强科技投入,建设出全覆盖可视化智慧河湖监控系统,实时掌握河湖动态,使得河湖管护更加智慧高效。

三是开门护水。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将保护水环境、禁止垃圾入河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保护水环境行为;结合学生防溺水工作,扩大宣传范围,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和沿河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志愿者团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把公众从旁观者变成环境污染治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河湖保护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造血——财水滚滚水美村旺

田心干渠西起清水塘街道大冲村芭蕉水库,途经大冲村、九郎山森林公园等区域,最终流向龙母河。

大冲村有100多户近1300人,以前不少村民将生活污水随处排放,生活污水中存在大量微生物、病菌及化学物质,成为水源安全隐患,直接威胁村民健康。为此,石峰区启动大冲村农村污水综合治理项目,对大冲村家家户户进行厕改。全村设立12个污水处理站,从源头上根治环境污染。

水域环境向好,也激活了村级经济。大冲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开辟特色旅游项目让村里增收。“畅游花海,参观秋瑾故居,攀爬九郎山;坐上旅游观光车,环山爬行,遇见九郎亭、鸿运桥、上林寺,别有一番感受。”大冲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7月旅游旺季,仅秋瑾故居旅游景点就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全村7家农家乐中,最低年纯收入达10万余元。

位于井龙街道的九郎山村,水美村旺,当地百姓也享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红利。九郎山村原来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经过老工业项目退出迁停,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治理,如今迎来蝶变。该村以绿色生态与休闲为主题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现在九郎山环境变好了,周边湘潭、长沙的游客多了很多,生意好得很哟。”九郎山村居隐花园山庄店主高凡开心地说。

在石峰区,这样的鲜活案例不少。无论是茅太新村的亲水旅游项目,还是白马村的福柚生态基地,抑或是白石村的香莲种植基地,都是通过河长制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取得了“疏浚一条河塘,盘活一方水系,成长一片特产,整治一村环境,带动一地经济”的综合效益。

在石峰区,河长制不仅在乡村开花结果,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俞强年

编辑:谭天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