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球一小时”株洲各界纷纷为“守护蔚蓝”接力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易蓉 姚思林 编辑:谭洪汀 2015-03-31 15:28:16
—分享—

  自2007年以来,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定为“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日。今年,该活动中国区主题是“能见蔚蓝”。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望,3月27日,株洲日报联合株洲市两型办发出了《请为地球熄灯一小时》的倡议书,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

  “地球一小时”,家庭欢乐会

  “地球一小时”活动在陈芳震老人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从5年前,我们家就参与这个活动,你可别小看这一小时,那可是‘家庭欢乐会’阿。”家住株洲天元区园丁小区的陈芳震老人告诉记者,由小孙子主持,家人轮流讲故事、唱歌、捉迷藏……每年的主题都不一样。“今年是成语接龙。”陈芳震说,玩得高兴的时候,地球一小时成了地球两小时。

  在陈芳震老人看来,环保无处不在。“我们家白天基本上不开灯,尽量利用自然光。”他指着客厅表示,四个灯泡总共才20瓦,比原来那盏环形灯节能50%。老人还把家里的灯都设计成了分向控制,人少的时候只开两盏或者一盏。

  陈芳震老人的卫生间里,放了一口大罐,用来存放洗菜后的水,用于冲马桶。

  同样响应倡议的还有株洲荷塘区金色荷塘居民姚卫峰。

  “我选购电器要看有没有节能标识,家里功率最大的灯泡都才5瓦,每月电费30元左右。”姚卫锋所住株洲金色荷塘小区是两型创建单位,每年的“地球一小时”,她都会积极参与。

  淞欣学校:给参与活动者发电子证书

  今年,是淞欣学校第九次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

  “今年,我们通过‘家校通’平台,把活动倡议发到每一个家长手机上,并给参与者颁发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电子版的参与证书。”学校小学部部长肖玲告诉记者,相较往年发传单的形式,今年的电子版形式既省力又环保,反响也更好。

  “地球一小时不仅仅是熄灯一小时,更是呼吁大家在平常生活中节能环保,重视环境问题,”肖玲表示。在淞欣学校,每个班级都设有环保监督员,确保人走灯关,放学后切断不必要的电源。“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每天都是地球一小时。”

  近日,淞欣学校还荣获“2014年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学校下步将把环境教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打造生态文明校园。

  天虹商场:设立环保节

  积极响应倡议,天虹商场加入“地球一小时”。

  天虹商场相关负责人旷莹表示,3月28日晚20:30-21:30,是商场的正常营业时间,当晚在不影响消费者的情况下,关掉了商场部分通道、仓库、柜台的各种不必要照明设备,并将相关公共区域、餐厅灯光调暗。

  不仅如此,天虹商场将3至5月份设为“天虹环保节”。环保节期间,每个柜台都增加摆放多肉植物,让市民进入天虹即可享受到大自然的气息。“接下来,还会交小朋友废纸箱、废报纸的DIY环保活动,目前已经与多个幼儿园联系好了。”旷莹表示,寓教于乐,用孩子的环保行为来养成全家的环保意识,事半功倍。

  当晚,株洲大汉希尔顿酒店,与希尔顿旗下全球逾4000家酒店一道,熄灯一小时。(株洲日报)

  【相关链接】

  “地球一小时” 知晓率超九成

  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活动,号召每年三月最后一个周六晚上自愿关灯一小时。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时间是3月28日。

  近日,零点指标数据网进行调查显示,地球一小时在我国民众中的知晓率已超九成(90.9%),近六成(59.4%)受访者表示会熄灯。同时,约两成受访者表示不会熄灯(18.4%)或说不清(22.2%)。相较其他年龄段受访者(80后:60.1%,70后:63.5%,60后及以前:65.1%),90后(54.5%)的熄灯意愿最低。

  大部分受访者在活动期间会选择做一些真正“节电”的事情。约三成(30.6%)人会睡觉或休息,还有思考(6.3%)或“放空”(5.1%);有些人则会散步(18.5%)、逛街(3.5%)或运动(2.9%)。还有一些会找朋友聊天(6.9%),听音乐或收音机(4.7%)。但也有9%的受访者表示会看电视或玩电脑或手机。

  请让“倡议”变成“自觉”

  3月28日是“地球一小时”活动日,株洲日报报联合株洲市两型办发起了“请熄灯一小时”的倡议。很高兴,这种倡议得到了株洲各界响应,有酒店、有学校、还有家庭个人,为这片蔚蓝星空、两型社会做出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努力,让“倡议”化作自觉行动。

  其实,节约用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它和“植树节植树”、“世界水日节约用水”一样,是一种倡议,依赖的是人们的自觉,不带有强制性的色彩,你做或不做,似乎都不会立即带来任何的惩罚后果。但正如一位当政者所言,这座城市是很多人的家园,包括自己、子孙后代都还要在此长居乐业,你现在的每一份努力,都要当作是为自己的家庭谋福利;反之,你现在的每一次挥霍和不爱惜,都是在未来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如果心中时刻牢记这一点,“倡议”才会有意义,才不会沦为空口号。(株洲日报)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易蓉 姚思林

编辑:谭洪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