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他们是精神病人无怨无悔的守护者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李敏 张徳芬 编辑:谭洪汀 2015-05-12 15:33:51
—分享—

  坐落在株洲市荷塘区向阳广场的株洲市三医院精神科,常年住着60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而照顾他们的是100多名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团队,其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55岁。

  常年无怨无悔, 他们用自己的信仰和热忱,用青春和付出,呵护关爱着这个弱势群体。

  一场委屈的雨

  2013年寒冬的一个夜晚,精神科男一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小李,在病房巡视查房过程中听到一名患者喊:“护士我要喝水,我怕烫,要冷水。”毫无经验的小李赶忙去护士站倒了杯凉水给她,可是病人接过水后并没有喝,停留了两秒看了看小李,直接把水往她脸上一泼,然后站在小李面前笑起来。

  小李愣住了,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流到了衣服里,分不清是泪还是水。委屈,愤恨涌上小李的心头。为什么我要选择这个行业?为什么要呆在这个科室?小李伤心地反问。

  这时,在写护理记录的带教老师郑祝兰闻声走了过来,她一眼便明白了发生的事情,哄着病人睡下之后,递给小李一条干净的毛巾让我擦干,并轻声说:“小李,不要觉得委屈,他们都在病中,就像小孩子一样不懂事,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你想想,如果一个不懂事小孩子拿水泼了你,你会这么难受吗?当然不会,对不对。”

  郑老师的一席话让她瞬间释然了。是的,就当是淋了一场雨,有啥好委屈的。

  一个爱的缩影

  郑祝兰老师在医院里默默工作了好多年,她时常告诉新人,其实精神病人非常的单纯可爱,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对待,照顾。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后,会非常的依赖你信任你。

  大家都知道郑老师非常爱惜一串钥匙,那是她的一个女病人亲手做了送给她的。

  几年前,郑老师负责一位正读高一的病人,刚来住院时,病人又打人又咬人,现在她完全好了,去年考起了大学。每逢过节都会发短信祝郑老师节日快乐。这位病人常说:“我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亲妈,一个是郑妈妈,都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

  在郑护士长的神情与话语中,流露的分明就是慈母之爱。“那你现在还会常见到她吗?”有人问。“没有,就算见到我也要装作不认识!”郑老师停顿了一下说,精神病人本身受社会歧视。他们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有病,这是他们的隐私,回归社会后任何与精神病相关联的事物他们都会选择回避。

  这也提醒了新人,不论是生活、工作中,都要理解病人,即使以后在外面遇见了曾经的病人,都不能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这会让他们产生顾虑,有思想包袱,不利于康复。这是精神科的特殊性,默默无闻不止是工作,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感。

  一个温馨的家

  精神病人需要快乐轻松的生活氛围,需要温馨细致的关爱,精神卫生科的医护人员在思考,也在行动,争取给他们一个家庭式的集体生活。

  科室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娱疗、体疗活动。每天有责任护士和娱疗室的工作人员带领病人做放松活动、做保健操、唱歌、跳舞、打球、猜谜语、打麻将、锈十字锈、画画、练书法等,并开展竞赛,将优秀作品张榜公示,或裱好后挂在病房,既可以美化病房,又增加了病人的成就感,使病人生活在一个快乐、温馨的集体中,生活逐渐规律化,更加安心住院,积极配合治疗。

  为了大大激发了精神病人的生活热情及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了病人自我照顾和自我管理能力,科室成立了病友工休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兴趣、特长、文化程度、组织能力等,评选出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寝室长等,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让他们协助护士管理病人,训练病人整理床单位,料理个人卫生等,每月评选优秀委员及优秀病友,并予以奖励。

  科室人员时常为精神病人捐款捐物,为体质虚弱的病人熬制鸡汤等营养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最小,都有意义。

  为维护城市文明和谐,精神科还经常收治一些“三无”流浪精神病人。为规范化管理,医院开设了专门收治“三无”流浪病人的社会救助科,每月住院人数达60余人次。

  许多流浪病人来院时蓬头垢面,脏乱不堪,恶臭难闻,有些病人满身伤痕,并患有梅毒、淋病、甚至艾滋病,但精神科的护士们从无怨言,总是主动帮他们洗澡、理发、喂饭、喂药、换药,耐心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行为、人际交流等进行训练。

  每当看到一天天好起来的病人,一个个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时,三医人会自豪、骄傲。

  “我的梦想是所有人能够尊重精神障碍患者,做到不歧视、不排斥。”“我的梦想是“三无”病人有家可归。”“我的梦想是患者能够回归社会!”一群热爱精神卫生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三医人坚守着自己的梦想。(株洲日报)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李敏 张徳芬

编辑:谭洪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石峰新闻网首页